PDF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研究

彭露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 自疫情爆发以来,青年大学生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成为疫情救援中一支重要力量。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教育需要和防控现实,可从优化思想政治课、加强校风建设、打造网络教育三个维度着手,从而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
关键词: 疫情常态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高校
DOI:10.12721/ccn.2022.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虽然目前国内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但是国外疫情发展形势的严峻性以及新冠肺炎本身的长久危害性依旧对我们敲了“警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将在人类生活中持续展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有义务去承担社会责任。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有潜力的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感培育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 优化“思政”课堂,培养责任情怀

责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优化思政课堂非常重要。

一是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念,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了一种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进取精神。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此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可用革命文化教育学生,以“疫情”现实变化引导学生,塑造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

二是把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如前面所说,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美德。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相辅相成,离开了道德就无法履行责任,离开了责任就是无视道德的误举。疫情期间,部分人无视网络道德责任,贬低抗“疫”工作者,散播疫情谣言,为社会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就可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反面教材,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观。把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为了防止大学生受不良言论的干扰,也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是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才不会失去方向。大学生用坚固的理想信念作指引,才能在疫情面前无所畏惧,敢做敢当。“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可用疫情中涌现出的青春色彩、典型人物事迹等为大学生做榜样示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领大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四是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在疫情中,“生命”和“责任”之间的抉择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生命危急抉择之时,战“疫”英雄们舍弃自我而救助他人生命就是责任感“活”的体现。生命是一次性的结果,我们国家一向贯彻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本道德伦理,重视生命的挽救,在疫情应对中充分展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对大学生而言,这就是一场最现实、最生动、最触动人心的生命教育课堂,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青年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信心。

二、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责任教育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风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影响着学校未来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责任感培育。每个学校都应当注重校风建设,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下,学生才会受到正气之风的感染。

一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责任实践能力。责任感培育要求重于实践,若责任感培育没有实践过程,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责任的意义,培育就成了空壳。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前提下,以开拓学术视野、增强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外锻炼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服务意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履行责任的体现。其中考验的团队精神、个体积累、志愿服务等是大学生履行责任的最好诠释,而这种行为的最终成果主要是由每个团体成员的责任践履程度决定。随着人际交流的广泛拓展,他们会逐步意识到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敢于承担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责任担当。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制素养。首先,高校要提高法律课程的质量。法律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应当大力开展法治精神教育,强化学生法制意识、规则意识。与此同时,要加强法治实践活动和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受到感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自觉守法。其次,高校应该依法治校。严格合理的校规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制定合理的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法制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大学生在疫情下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秩序。

三是加强校园队伍建设,打造“三支”责任教育力量。“三支”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及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首先,打造一支专业、科学、可靠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核心。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思政教师作为具有专业优势的主要教育力量,应当肩负起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授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直接教育者,应该首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最后,各高校应当培养一支优秀的大学生志愿队伍。青年人更有干劲,也极具可塑性,大学生志愿队伍通过把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的方式更能够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的参与,从而形成一支主动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安全的坚强队伍。

三、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课堂,扩大责任教育影响力

新时代大众媒体已突破时空的界限,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传声筒与扩音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教育契机,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开启网络思政教育课堂,将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打造网络主题教育。网络的迅速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及时传达,大学生作为新科技接受能力最强的社会群体,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做疫情防控传达的小助手。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拓展新渠道为大学生筑建责任发挥的空间。例如,通过网络主题艺术创作、网络主题直播、网络主题采访等形式为当前社会的防“疫”工作补充新型正能量,筑牢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教育阵地,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打造网络舆论教育。虽然当前国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国外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实有一定的挑战性。网络作为一个自发系统,其中也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其中,西方敌对势力趁着世界疫情之“乱”,不断向中国青年输送大量西方的价值观思想,意图影响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进一步改变大学生政治行动方向。因此,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舆论信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辩知能力和网络道德,鼓励大学生与不良价值理念作斗争,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艾楚君.习近平青年责任观论析[J].湖湘论坛,2019.

[2]陈秋华.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肖慧,刘小燕.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作者简介:

彭露(1995—),女,汉族,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