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研究

刘本琪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必须守好舆论宣传主阵地;明确教育引导主渠道;立足文化渗透主平台;夯实实践养成主根基;完善制度保障主心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创新路径
DOI:10.12722/ccn.2022.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其践行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抓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沧州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加强道德建设、志愿服务、优化文化环境等,取得了显著效果。新时代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节点,整个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和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又出现一些新问题。

(一)干部带头效果有待加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基层干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大部分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并积极学习了其基本内涵,但仍有个别基层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仅停留在对24字表面内容的理解上,所能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有限。

(二)群众实践养成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实践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与基层群众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在社区调查中,部分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认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因此,很难在基层中达到普及的效果。

(三)实践效果有待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主流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虽然微博、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兴的传播媒介也在发挥作用,但覆盖面并不是很广泛,造成其践行的方式和载体仍不够丰富。比如很多社区每年都会举办类似“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但大多数是以社区委员会为主体的单向宣传活动,社区老百姓都是被动地接受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和活动影响,感受不深,实践效果不足。

(四)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价值的约束和规范仍停留在宣传和教育层面,与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相脱节,不能真正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建立引导社会价值、维护主流价值的制度迫在眉睫。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必须加强全党全社会的责任意识,找准重点路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守好舆论宣传主阵地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学会运用好媒体舆论宣传的力量,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

一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以微博、短视频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意味着舆论界传统权威的逐渐消减,传统主流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客观形势“倒逼”媒体转型,主流媒体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中要想起到效果,就要改变传统“灌输”模式,深入到自媒体舆论场,就像总书记讲的,要有所担当,不怕发生碰撞。

二是要注重地方实际,创新舆论宣传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整合媒体机构、统一技术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典型宣传力度,积极发挥省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主流思想舆论重要阵地的作用,实现人人认知认同,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寻求传统和自媒体这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媒体阵地,引领社会思潮,守好新闻媒体这一传播主阵地。

(二)明确教育引导主渠道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在占领宣传主阵地的基础上,按在社会成员承担的不同责任和角色,从践行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角度来看,明确教育引导主渠道,必须抓住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妇女群体三大重点群体。

一是要发挥党员干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主力军作用。有些地方尝试探索将领导干部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情况纳入到干部培训计划当中,着重强化对基层干部和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的专题教育,开展党员干部“清廉”家风活动,注重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管理等政策的执行入手,教育基层干部以身作则,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知荣辱、讲道德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要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特征、知识文化背景,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浸入式体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教育引导,以“文明校园”“示范学校”等活动的打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让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标语、走出书本。

三是要强化针对妇女群体的教育。妇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决定了她在促进家庭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用现代思想、和谐理念构建家庭,用先进文化培养教育熏陶子女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赡养双亲、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家庭美德建设中,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立足文化渗透主平台

文化具有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的巨大力量,立足文化熏陶主平台就是要善于运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用大众化、生活化的文化形式,寓教于乐,使人们在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感染。

一是结合优秀民族文化紧贴地方百姓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阐释,针对人民群众在学习和理解中的难点、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群众各项生产经营和生活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二是在基层宣传中,深度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入城市品格,推进文化传承,培育现代市民意识。

(四)夯实实践养成主根基

离开生活的实践,即便提炼出再好的核心价值也只能停留在空想。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结合。常态化开展群众歌舞比赛、农民读书节、校园文化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加强“四德工程”建设的创新力度,积极修订村规民约,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前夕,根据节日特点,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学习典型、宣讲会、诗歌朗诵等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等主题文化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宣传、教育、引导方式方法。

二是完善平台载体建设,营造品牌效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导向,在乡镇基层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评选和“好家风、好家训”的养成等活动,抓好品牌活动,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五)完善制度保障主心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战略任务。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一是要强化工作保障,建立健全相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考核、督查、投入等方面着手,完善组织保障,确保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长效化、持续推动。

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贯穿到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过程中,做好有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