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

李翠凤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双高计划”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评价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从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知、获取社会服务的途径以及社会服务的成效等方面进行剖析和研究。最后,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绩效。
关键词: 双高建设;社会服务;绩效
DOI:10.12722/ccn.2022.1570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前言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到:到2022年,入选为“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办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要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双高计划”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评价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全面推进“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和优质完成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迫切需要。可见,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意义重大且非凡。

十六世纪,高校社会服务开始出现。但是,“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责在二十世纪初期才被高校的内在职能被社会广泛接受。随着高校社会服务的全面推动,国外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逐渐深入。我国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起步较晚。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学者最先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应有地位。

2 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思路

本文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知、高职教师获取社会服务的途径以及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成效等方面进行剖析和研究。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绩效。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3 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研究

本文将对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教师社会服务技能的途径。

(一)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按照宁波市高职院校的院校类别(国家示范或骨干校、省级示范校、非示范校)标准,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几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服务对象、资源分配、平台建设等方式等几个方面,力争对当前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做一个大致勾勒。

经高职发展智库公众号查询,宁波仅有3所高职院校进入全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到款额的前200名,分别是排名15名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排名82名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排名152名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这三所院校的社会服务科研到款额分别为6867万元、2358万元和1215万元,而全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到款额排名第1的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12000万元。可想而知,宁波市其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弱,还远远达不到国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求。

4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环境与影响因素研究

综合考虑宁波市高职院校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信息,分析宁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环境,我市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究其原因可归结为:

(1)缺乏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激励措施 

缺乏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措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仍以重论文、轻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

(2)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没有意识到教师的社会服务也能提高企业在其领域里的综合竞争力。校企合作常常会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直接造成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不足,大大地影响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较多的高职院校缺少服务意识,没有想办法去搭建一个让教师方便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

(3)高职院校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知不充分

不少高职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认识还较为片面,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或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够了,社会服务工作跟教师的工作没有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社会服务与其实践能力是相互促进的。职业高校的职能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还应服务社会。

(4)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教师一般都来自于普通高校,缺乏企业工作背景,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少之又少,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此外,大多是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上来的,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匮乏,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5宁波市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对宁波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的深入讨论为基础,进一步厘清当前宁波市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就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与路径进行探讨。

(1)建机制—发动教师社会服务的引擎

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要细化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将社会服务工作量转化为教学课时,适当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依据,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

(2)搭平台—打通教师社会服务的通道

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理事会、职教集团,构建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社会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为高职教师提供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

(3)担责任—赋予教师社会服务的担当

高职院校可通过讲座的形式向教师宣传社会服务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服务、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参与科技特派员等,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突出强调社会服务的使命感。

(4)强能力—强化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

积极邀请一些技术大师和能工巧匠,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推动和实施技术技能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战略。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和产业培训的发展趋势,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分阶段组织教师参加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快速切入专业领域相关社会服务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丽娜,孟莉,金明盛.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77-83

[2]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35-37

[3]赵旎娜. “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0(1):101-104

[4]左彩云.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3(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