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刘伯承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前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就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认识和了解这些特殊性,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强调的“六要”要求,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带入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育人;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0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一)政治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积极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理想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人和事物”[1],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夯实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同时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质特征,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拥护国家的教育政策,能够从政治战略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并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广阔的视角引领大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与教学相关的时政事件,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一定的教育和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的人,在年龄阶段上可分为青年中期(18—23岁)和青年晚期(23—28岁)。大学生具备接受、储备知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承担完全的社会责任的人,但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比较大,而社会的直接影响比较少,因此,研究和分析问题往往缺乏客观的批判能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亟待完成发展性的课题,包括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正确的三观和树立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向社会有用人才的方向发展。

(三)劳动资料与手段的特殊性

从劳动要素的结合来看,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过程主要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三个要素的结合,如工业与农业生产劳动主要依靠是具体的生产工具,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工具,既不是工人的机床、农民的镰刀,也不仅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教材、设备、教具等,还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条件,包括知识、能力、经验、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等,这是任何先进技术都不可能代替的,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与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结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与劳动手段是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过程是运用自身智力的过程,即传递科学理论知识的劳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养与教育教学的效果成正比。“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2],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将会引发新的教育技术变革,各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技术软件将会被广泛的开发和运用,新时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课本与粉笔的简单结合了,而是信息处理网络化、办公系统自动化、课堂教学媒体化,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工具,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才能更好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两重性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高校既是教学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所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一大特点。从教学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最本质的特点是教书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劳动产品是大学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高校教师的劳动,所以高校教师要认真施教、钻研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承担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从科学研究来看,高校教师劳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这是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明显表现为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高校具有丰富的知识、智力资源等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条件。现代科技时代与一般时代大不相同,现代科技时代的科学研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是极高的,只有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科研活动要遵循科研道德,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现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最终把科研成果转化现实的生产力,及时进行推广和宣传,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

(五)创造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看似平常、简单、轻松,其实不然。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具有很大的变动性,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职业。从劳动的对象看,由于每个学生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身心特征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时每个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进行教学,而是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应该要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从劳动内容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这些死板的、生硬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易接受的知识,了解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来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施,扩展自身的创造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六)滞后性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和把握每一门学科的侧重点,又要重视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促进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成果是活生生的人,即大学生,在测量结果时,难以用准确的数值进行测量效果,不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劳动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通过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内化后进行自我约束,需要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用个人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这便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滞后性的特点。这种滞后性就决定了不能以一次教学竞赛、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非动态的形式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除对个别学生教育的无效或泡沫效果外,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能够伴随大学生的一生,这表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的重要性。

二、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1)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的原因在于它更加强调政治属性,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真信,并在教学活动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政治素质是首要素质”[3],只有政治强,才能旗帜鲜明地讲信念、讲信仰,才能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理论传播者,引领大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

(2)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清楚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国家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个人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思政课教师始终要把自己的发展前途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影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家,主动投入到伟大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时代情怀,在社会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在建设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提高认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高校思政教师视野要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立足国情,拓宽知识视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入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从时代和实践中汲取营养,在分析问题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丰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不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和内在联系,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用历史教育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只有具备国际化视野,才能海纳百创,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避免“井底之观”,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

(4)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一个民族需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要面临新的局面、新的态势,这就要求新的思维方式,而不能照本宣科、因循守旧。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理直气壮、从容淡定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式中认清事物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当好大学生思想引路人和信仰的铸魂者。

(5)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高校思政课教师始终要严以自律,自律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如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律己从严,自觉遵守教育教学纪律,遵守政治纪律,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的言行举止一致,做到表里如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权,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实际行动树立自律意识,注重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自律意识,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6)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政治人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铸魂育人的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并非与自然科学和一般的人文学科传递的价值中立的知识一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带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是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政治性的理论,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人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铸魂育人的动力引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投入持续的热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激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所讲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服务的,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所长,在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够取得最优的效果。

(1)代入式教学法

代入式教学法是针对理论性与思想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师用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语言艺术表达出来,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促使学生不由自主被带入教学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定政治信仰。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的理论知识,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流畅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会更加信服;其次,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尽量举学生比较关注的事例,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授的理论性很强,很容易只关注理论本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失去兴趣;最后,掌握教学的语言和动作艺术,语言表达要幽默风趣,肢体语言也要恰到好处,与大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从而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行学习教学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把教师比作“知识的产婆”,即“产婆术”,两者都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因素,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关键因素,促进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导学资料的准备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要在课前发放一些导学资料,选用的导学资料有相关性要强,导学资料与教学内容要有密切关联;选择的导学资料难度适中,要适合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选择的导入资料要有启发性,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在开展启发式教学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畅谈个人的想法。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相应的答案,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3)研讨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研讨会教学法则是学生学习一段时间,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由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最后由教师点评与总结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从知识的输入方到知识的输出方的转化,形成了“以教师讲为主”到“以学生讲为主”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主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设计教学的研讨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该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等因素,又要结合大学生个体现有的知识水平,做到研讨的问题与大学生现有的特征相适应;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形同虚设,在进行研讨中,当大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合甚至是相反时,要在恰当时机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研讨,维护好教学现场的秩序,要发挥好“导演”的作用;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及时的总结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既是对研讨问题的概括总结,又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对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充分的肯定,对错误的价值观坚决指出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梅,陈旻旻.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路径探索——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8):10-11.

[2] 彭瑞良,朱华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研究——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人民长江,2020,51(06):223.

[3] 许广玺,王文博.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8):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