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是产科当中常见的术式,近些年应用剖宫产分娩的女性越来越多,对于不适用顺产的女性而言,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会取得一个良好的分娩结局[1]。但是,由于剖宫产存在一定创伤性,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且术后疼痛十分强烈,产妇难免形成负面情绪,这也对产妇的术后恢复带来不良影响[2]。因此,剖宫产术后的护理工作,要保持高质量、高效率,规范、严谨。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会把产妇当作中心,通过医生、产妇、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会解决剖宫产产妇的各种问题,建立起友好的护患关系,使剖宫产护理质量有所提升[3]。故本次研究分析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将剖宫产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下文即研究所得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我院某一产科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住院的80例剖宫产产妇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干预,实验组和常规组,各组有40例。实验组产妇的年龄在23-38岁,均值为(30.22±2.69)岁,孕周在37-41周,均值为(39.14±1.33)周,常规组产妇的年龄在22-37岁,均值为(30.19±2.70)岁,孕周在37-42周,均值为(39.20±1.32)周,经对比一般资料得知,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产妇均是单胎足月妊娠;知情同意研究;满足剖宫产指征。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传染性疾病;存在精神疾病;合并存在严重的脏器疾病。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护理用于常规组。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用于实验组,完整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要依照产科的工作现状,组建优秀的医护一体化小组,让产科医生以及产科护理人员加入到小组中。小组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使小组成员接受专业的教育,对剖宫产术后护理知识与技能充分了解。同时,小组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剖宫产术后护理问题进行讨论,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后续工作顺利实施。②术前医护一体化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以后,就对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检查,如肾功能、心脏功能、凝血指标等,把患者的基本信息掌握。之后,护理人员要和医生一同查房,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以及生理进行评估,依照评估的结果,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一些已经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的产妇,需引导产妇说出自己的顾虑,并由护理人员进行解答,使她们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以一种较好的情绪面对分娩。手术前护理人员要为产妇介绍剖宫产的流程、术中配合事项以及术后注意事项,让产妇提前做一个准备。护理人员要和麻醉医师一同查房,说明患者术前饮食,使患者完成术前的身心准备。③术后医护一体化护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和主管医生一同查房,期间要让产妇处在舒适的体位,并对产妇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护理人员要全程监测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如果察觉产妇存在异常,应立即指出,把产妇的个人情况汇报给主治医生。另外,护理人员要评估产妇的切口情况,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如果产妇疼痛难忍,必要时使用镇痛药物。护理人员还需要和主管医生制定并发症预防方案,对原本的护理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在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工作时,需查看护理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完成临床护理效果的评价。最后,要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反思,评估医护一体化护理的实施效果,为接下来的护理优化提供参照,保障整体的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产妇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对产后产妇疼痛情况比较,包括产后12h、24h、48h,应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产妇疼痛感越强烈。
对产妇生活质量比较,本次研究应用到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价内容包含社会功能、环境领域、生理领域以及心理领域。每一项的分数设定在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对产妇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使用医院自拟调查问卷,按照产妇的得分,分成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对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包含贫血、便秘、产后出血。
1.4 数据处理
本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后恢复指标
实验组切口愈合、住院、胃肠功能恢复、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数据见表1。
表1 产后恢复指标对比(x̄±s)
2.2产后疼痛评分
产后12h、24h、48h疼痛评分更低的一组为实验组,评分高的一组为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数据在表2。
表2 不同时间段产妇产后疼痛评分对比(x̄±s,分)
2.3生活质量
从表3知晓,实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生活质量两组对比(x̄±s,分)
2.4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中40例产妇,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例数,依次为20、19、1例,护理满意度97.50%。常规组中40例产妇,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例数,依次为14、16、10例,满意度为75%,x2值为8.5375,P值为0.0034,组间比较能够看出,护理满意度上常规组低于实验组,方差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表4得出,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一组为实验组,和常规组相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并发症发生情况组别对比[n(%)]
3 讨论
近些年,许多的女性都选择剖宫产的方式分娩,这也是因为部分女性无法顺产,接受剖宫产的分娩成功率更高,也会取得理想的妊娠结局[4]。但是,剖宫产产妇容易在术中或者是术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不佳,住院期间存在较强不适感,这也对产妇的情绪造成了影响,整体的预后情况不佳。在实施产科剖宫产护理工作时,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通常是护理人员和医生分别执行工作,但是此种工作形式不够协调,在衔接上时常出现问题[5]。比如,当医生的治疗计划出现调整时,护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知晓,这也导致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连贯性无法保障[6]。并且,传统的护理工作中,医生主要任务为医嘱的下达、日常查房以及治疗方案的提供,护理人员执行即可,做好日常的发药、打针以及输液等工作[7]。但是,护理不协调会让护理质量大大降低,也容易导致护患纠纷事件的出现[8]。
医护一体化模式呈现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管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完成产妇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打破以往护患、医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医护一体化模式和常规护理相比较,其优势如下:护理人员会和主管医生强化日常交流,让护理人员、主管医生以及产妇的交集变多,使护理人员呈现出连贯性、整体性的护理特点,为产妇们提供更为优质、严谨的护理服务。通过强化日常的教育培训工作,会让护理人员掌握的剖宫产知识更加扎实,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提升,使她们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提高日常的护理工作效率[9]。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下,会展开针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使产妇们了解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同母乳喂养,使新生儿出生以后采用母乳喂养的方式。如果产妇的身体状况恢复较好,可让她们尽早下床活动,让产妇的血液循环情况更加良好。通过按摩产妇的下肢,也会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10]。
在此次的研究当中,医护一体化模式、常规护理模式分别用于实验组、常规组中,经分别的护理干预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实验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等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的产后疼痛评分更低,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医护一体化模式用于产科剖宫产护理中,可让产妇知晓更多的知识,也会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护理人员也会和医生强化交流,让护理工作以及治疗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综上所述,建议产科剖宫产护理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会让护理质量大幅度提升,降低产后产妇并发症的出现概率,使产妇的住院时间缩短,加快产妇的产后康复速度,提升产妇生活质量,并建立起友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中的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2]张录明.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32):226,228.
[3]苏巧云.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33):193-194.
[4]谭朝建,赵欣,黄桂容.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20):127,130.
[10]张利利.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剖宫产术后SCL-90评分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