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观点认为,企业唯一目标就是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影响力急剧膨胀,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企业为了利润忽视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污染破坏环境,过度开发稀缺资源等等。随着这些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并非企业的唯一目标,履行社会责任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使命。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Bowen(1953)在其所著《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最早下了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观来追求政策、做出相应决策或者遵循行动准则。”此后,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部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批评态度,如Levitt(1958)认为:“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社会问题让企业来解决,就必须使企业获得广泛权力,企业将随之演变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中心,将会威胁到社会自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支持和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增多。也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Carroll(1979)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框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等四个方面。
对于企业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来履行这些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社会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Freeman(1984)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治理与管理当中,不但对于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有着重要意义(Hasseldine等,2005),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Zappi,2007)。因此,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够使企业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中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生存环境的好坏取决于它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益相关者是企业进行决策时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如果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利益相关者就会向企业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能够成为企业资源交换的伙伴,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限制作用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以股东为例,他们通常追求投资的良好回报。如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向管理层施加压力,或者出售其所持有的股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股东并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一些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扮演了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简称SRI)基金的角色。SRI基金除了考察公司的财务绩效,还要考虑相关的社会和环境因素。如果企业出现非法雇佣童工、污染破坏环境等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基金会督促企业纠正行为或者在市场上卖出股份。
消费者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随着人们对产品安全、生态保护和消费者隐私权等问题的逐渐重视,消费者除了关心产品和服务,还希望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若企业忽视了社会责任的履行,可能会引起消费者不满,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惩罚企业,如停止购买企业产品,传播企业负面信息,甚至提起诉讼等。因此,消费者的不满行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沉重的打击。
近些年来,许多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慈善、环境保护、教育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过度追求利润而破坏环境或者压榨员工等,非政府组织就会对企业进行强烈批评,并采取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因此,非政府组织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利益相关者为企业创造价值
虽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行为产生了限制作用,但并不意味利益相关者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研究表明,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参与(stakeholder engagement)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有助于建立社会资本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但有赖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也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企业在漫长的时间内,通过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相互作用逐渐积累起来一种资源,有助于构建信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旦企业出现信任危机,社会资本就会很快失去。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够使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本。
2.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如果企业充分重视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能够在一些情况下减少运营成本和增加营业收入。例如,企业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减少治理污染的费用,又能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节约原材料成本,而且还经常会享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及奖励。在宣传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带来免费宣传的机会。
3.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信息传递渠道的日益顺畅,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一个早期的预警机制。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主要关心企业能否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社区更加关注于人权和环境问题,政府则关心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和符合政策需要。在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变得更为棘手之前,企业能够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觉察到问题所在并在行动上提早反应。
4.为企业提供创新来源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将难以充分满足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企业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创新过程,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有利于使创新的结果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相一致,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途径
综上分析,一方面,企业在现实社会中收到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交换资源,建立其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达到既增加社会福利,有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目的,就必须对企业社会这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企业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途径,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当中,将有助于实现企业和社会双赢的局面。
(一)建立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
企业要想对自己应承担何种社会责任做出决定,有效的方法就是邀请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沟通。根据沟通问题的属性可采取不同的对话形式:对于一般性问题,企业可以邀请大量的企业外部人员参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议,让他们对所关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发表看法;对某一特殊问题,企业可以召集存在利益关系的相关领域专家,让他们自由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对话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相互协作,这意味着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并不仅仅停留在讨论问题的层面,而是携起手来共同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因此,在设计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时,必须保证对话结果能够贯彻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过程中。在实践中验证对话结果,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得到良好体现。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今天,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正对企业经营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若仅仅通过企业所有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必会影响到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不到公平对待。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方式,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矛盾。所谓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是通过相关制度来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使每个利益相关者能够平等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当中。
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途径也有所不同,根据彼此间是否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譬如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存在市场交易关系,交易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可以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或者通过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等进行外部市场管理。政府、社区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虽然没有发生市场交易关系,但可以通过行政、法律和协商等手段进行社会公共管理。
四、结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种互惠互利行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对相关利益者的责任,即要关注和满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为了让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当中,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需求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晓娜,张舒畅,林琳.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路径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22(10): 129-137.
[2]金建江.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 财经科学,2007(11): 98-105.
[3]刘美玉.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4]Carroll, A. B. 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4): 497-505.
[5]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 1984.
[6]Hasseldine, J. , Salama, A. I. , Toms, J. S. Quantity versus Quality: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on the Reputations of UK Plcs[J].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5, 37(2):231-248.
[7]Levitt, T. The Dang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 36(5): 41-50.
[8]Zappi, G.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the Italian Banking Industry: Creating Value Through Listening to Stakeholders[J].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7, 7(4):471-475.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