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

杨雨杰

重庆市涪陵区城区实验小学,408000

摘要: 数学是小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将数学学好对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习,但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问才会更有效,下面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有效提问。
关键词: 小学数学;引导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DOI:10.12721/ccn.2022.15704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能通过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课堂提问中一个重要环节是问题设计,好的问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问题的设计,既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问题设置要注重层次性,由易到难地深入问题的实质。这样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梳理和深入,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课时,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分层设置问题。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们都在哪见过圆形?”对圆形的应用,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提出这个问题的主旨,是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其次,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你们可以把这些圆画下来吗?用哪种方法更好?”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发现用圆规可以很好地画圆。由此,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之后再次提出问题:“把你自己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桌进行探究,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与此同时教师趁此机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半径,即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叫作半径,用字母r表示,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线段。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到,教师提出的问题紧紧结合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由此能让学生进行对圆形的深入探究。而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可以帮助师生高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提问次数要适中

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不是次数越多效果越好,数学教师一定要适中地进行提问,从而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要充分发挥出提问教学的优点,从而保障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过多的提问会让学生对提问产生一种心理疲劳,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比如,在学习“位置”时,教师经常性的提问,类似于某位学生在班级中座位的位置这类的问题,那么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就会出现走神以及疲劳的现象,导致课堂提问时间变成了学生在私下做小动作的时间,所以在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次数让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措施,而不是偷懒的时机。

三、小学课堂提问要体现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抽象、呆板、枯燥,如果教师设计简单的问题,引发不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也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提问内容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生动与活泼,从而在新颖别致的问题引导下,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

四、进行有质量的提问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在课堂上,每一节好的课都需要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提出的任何问题。学生能很好地回答吗?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学生还会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谨慎地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提出不相关的问题。当学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寻找与该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加强该知识的学习。比如,圆柱是由那几个图形形成的?仅仅一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对圆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对这次学习的内容也会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也不会显得格外吃力。

五、确保课堂提问有启发作用

课堂提问,其灵魂就是要启发。学生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激活思维,引发他们产生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动力与欲望,让学生在问题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不断调动自我的思维进行探究,接受思维训练。教师找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课堂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同时去发现“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通过多思维的指向形成多思维途径,获得多思维结果,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六、课堂提问始终围绕学生,激发思维的能动性

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学生调动自我的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设计疑问时,要尽量让学生在原有疑问的基础上再产生疑问,进而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解疑、释疑,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一步投入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中,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顺着他的思路继续启发:还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之后可能会继续提出问题,这也说明了学生的认知在不断地由浅入深,同时,也使学生挖掘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深入感知数学知识的奥秘,同时也逐渐培养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溯源的学习精神。

七、捕捉课堂提问的契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想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在最佳时机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对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问题的契机,可以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进行提问,在无疑处进行追问,在梗阻处引问。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活动框架,对角一拉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个变化,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此时教师让学生猜想:原来的长方形和变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学生猜想面积是一样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集体交流,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必须抓住课堂的最佳时机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更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快速解决问题,获得本课的教学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结语

总之,《礼记·学记》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秋荣.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9):89-90.

[2]龚志华.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3):48-49.

[3]张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9(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