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新疆新源县社区社会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刘爽

新源县委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5800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笔者从社会治理现状出发为切入点,查找社区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路径。以此达到发挥社区基层治理的重大作用,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 基层治理;治理现状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新源县社区治理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新源县总面积9700平方公里,总人口31.26万,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64%;辖9镇2乡、76个行政村、13个社区。共有党组织387个,其中党委22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354个;有党组37个。涉及小区的乡镇为新源镇和别斯托别,所辖9个社区、19个村队,由9个社区1个村队管理全县72个小区,有20家物业公司服务管理51个小区,物业覆盖率为70.8%,14个由社区管理小区,单位管理8个。54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覆盖率83%。社区、业主委员会、物服企业建立5个联合党支部,涵盖28个小区。

(二)健全组织,高屋建瓴搭好“梁板柱”

压紧压实县各部门工作责任,完善县乡领导包联机制,不断压实乡镇党委、包联领导责任主体责任。成立“大物业”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小区管理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等12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服务管理工作任务清单、推进表,工作标准,压实了乡镇社区、行业主管部门职责。

(三)建立机制,搭好长效管理“大平台”

一是优化服务队伍,为社区党建赋能。

发挥情报“末梢”作用,健全“支部+中心+网格+党员(联户)+居民”五级联动体系,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立网格和网格党小组26个,推选联户长5000余名,干部下沉到网格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流动人员、化解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实现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是聚力群众工作,为党群关系蓄力。

坚持把解决群众困难诉求作为硬任务,建立群众困难诉求解决体系,完善收集、研判、解决、反馈等困难诉求四步流程,定期通报、约谈提醒召开群众困难诉求协调会等方式,使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推行村级“一支部三中心”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和积分制管理,着力构建“支部+中心+网格+联户(党员)+居民”五级联动管理服务体系,统筹发挥村级各支力量的最大聚合效应。规范小区三公示三公开栏,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岗位设置、报修电话、投诉电话等信息,细化各物业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实现服务质量与合同约定标准相统一,实现基层村级各项工作从无序管理到高效运转。

三是聚力实事好事,为治理探索路径。

加强对为民办实事经费使用管理,明确使用范围、程序,建立专门账目,按月公示为民办实事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接受村(居)民监督。成立了1家国有物业公司,先后进驻12个老旧小区,逐步完善了物业服务企业科学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解决客户需求与管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建立了优化物服企业管理服务规范、流程、标准。

四是聚力发展党员,党员活力更加凸显。

始终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严把发展党员“五个环节25个步骤”,“挂图”推进发展党员各环节工作,确保党员发展程序合规、质量过硬。有效激发了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进一步筑牢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指导村(社区)建立党员突击队,围绕重点工作,在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矛盾调处、小区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先锋作用。

五是严格考评制度,实施末位淘汰制。

每月组织成员单位对全县小区联考联评,约谈排名后三名党组织,对物业服务管理差,疫情防控不力,居民意见大的物服企业进行末位淘汰。积极发挥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引导业主委员会对业主不满意、服务不到位的物业公司进行清理,在招聘新的物业公司实施公开招标,在公开招标会上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明确服务标准,参照新源县发改委文件收费参考价格与小区实际情况业主与物业公司双方在价格方面进行商议确定,并明确的写入合同内。

二、我县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引领有待加强,党的基层工作薄弱。

一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支部+中心+网格+联户+居民”五级联动治理体系流于形式,网格化服务和积分制管理浮于表面未能发挥真正作用。

二是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存在短板。社区干部治理能力与新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大学生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甚至存在党建干事不是党员,对发展党员程序等最基本的党务工作不懂不会的现象。

三是党组织教育、管理、组织群众能力不足。党员、联户、志愿者、业主委员会先锋模范作用还未发挥出来,未采用科学合理的活动载体、活泼新颖的活动形式推进社会治理,吸引广大党员、业委会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增强党员参与意识、奉献意识。

(二)基层自治制度不完善,群众参与自治积极性不高。

一是社区事务民主化、规范化建设不完善。“四议两公开”未按照程序开展,“三务”公开仍然存在不及时不透明的问题,居民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群众未真正参与到居委会事务。

二是基层治理大众化、居民公约未发挥作用。部分社区居民公约未结合社区实际进行制定,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与社区公约相结合。制定出的社区公约仅在社区展板上进行展示,未能起到引导群众树立优良家风、文明乡风的作用。

三是群众积分制管理、“红黑榜”制度流于形式。部分村社“红黑榜”已经荒废,制定的积分管理制度未真正落实,奖惩机制形同虚设,群众的自治热情被消耗。

四是小区治理随意化、委员会自治意识较弱。个别小区虽然成立过业主委员会,但业主委员会选举后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从而导致业主委员会成了摆设。

(三)法治治理不深入,法治保障不到位。

一是个别党组织对法律法规宣传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的宣传工作机制,宣传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宣传效果收效甚微,覆盖面不广,群众对有关法律规定知晓度不高。

二是部分基层干部缺乏法治思维、法治观念,仍然凭老思想、老套路宣传,法律水平不高、业务技能不精,不善于和不敢于宣传。

(四)物服管理机械化,工作方式单一。

一是物业高素质人才欠缺。从事保安、保洁等工作的多为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及年龄大的人员,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形成专业集团化的管理队伍,导致企业管理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服务难以到位,服务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二是我县由单位管理和社区管理的小区22个,单位管理形式多以聘请保安管理门口为主,卫生、环境、小区内部的维修未进行管理,单位、社区干部未能有效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三是部分房屋配套设施没有完全按照行业标准实施,导致已建的小区在物业设施管理上还不完善,居民与物业矛盾突出,遗留问题较多,业主满意度不高从对物业管理不满到拒绝交费,从而进入欠费与服务不到位的恶性循环。

三、关于加强社区社会治理工作的路径探究

(一)加强基层政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一是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发挥组织作用配强“领头雁”,从优秀的本土干部、大学生村干部、机关下沉干部中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愿干事的党支部书记。拓宽社区干部的来源渠道,持续加强后备力量帮带培养,加大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中培养储备力度。

二是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坚持常态化开展基层干部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制度保障。组织部门、财政部门要确保社区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证到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奖励政策,真正拿出村集体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收部分奖励基层干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工资待遇,让基层干部真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四是推进党员“双报到”制度。扎实开展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活动。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驻县单位)与社区(小区)可以通过座谈等形式商讨小区管理模式、“双报到”党员设岗定责监督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情况,让“双报到”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各方组织同参与、在职党员做奉献、社区居民得实惠、党建工作上水平”的总体目标。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

一是健全基层自治机制。组织部门牵头健全居民委员会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扎实落实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对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进行细化和规范化,使群众对社区事务和社区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是健全基层法治体系。通过和司法部门配合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创新开展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和技巧。丰富法治宣传形式,加大普法力度,推进法治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基础上,应当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打造提供法律服务、政策咨询、风险评价和矛盾纠纷化解的一站式优质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三是强化小区德治浸润。在日常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在日常工作中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受到惩处。开展教育和文体活动,把居民从一扇门背后请出来,使他们熟起来,社会治理才有基础。做好志愿者服务,以低保对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为服务对象,开展家政服务、法律服务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活动常态化。将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村居事务,善于调解邻里纠纷,有威望、有口碑的群众推选出来。引导、教育、激励广大群众见贤思齐。

(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以党建为统领,将支部建在小区里,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支部+物业+业委会的联建机制,创建“服务社”“工作室”,建设精细化“群众服务自治圈”“社区治理共治圈”。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国有物业公司为试点,建立城市社区智慧化服务平台,将辖区居民的人、房、车等基本信息录入到智慧平台中,同时通过手机APP,在网格就可以下发任务、领办任务,实现物业服务居民流程闭环管理。

(四)加强党建引领,推进物业管理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一是严把关口,提升物业业务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在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审核、业务培训等方面要严把质量关口,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日常监督管理,把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措施不实,管理水平低、群众意见大的物业管理企业剔除出市场,扶持规模大、信誉高、实力强的物业公司,维护市场良性循环。针对物业采取星级化管理与物业服务管理费收缴档次挂钩的考核机制,解决社区、物业和居民之间的收费难、居民不满意等系列问题。建立物业协会,制定准入标准,培训物服企业工作人员,引入物业服务管理系统,提升物业管理质量。

二是引导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健全运行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由大物业办和小区所在乡镇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人选推荐和审核把关,鼓励“两代表一委员”参选业主委员会成员,提高党员比例。选出的业主委员会要督促小区物业正确履职,督促业主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