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地理实践力是指通过户外考察、室内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获取地理知识和学习经验,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和探究地理这门学科的必备技能。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突出,通常情况下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地理教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要想学好地理,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具备研究地理的方法,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实践力度,重视地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倡导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以达到强化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一、联系实际,培养观察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丰富地理素材与鲜活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始终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前提,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贴近生活的地理课堂,带给学生熟悉感的同时使其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地理实验是一种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地理实验可以带给人启发,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教材为例,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这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不同的地貌特征,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或户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在开始讲课之前,首先以李白的诗句“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出新课,诗句内容将险峻地貌特征的画面感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紧接着,教师出示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图,将不同阶段地貌变化的整体过程加以直观地展现,学生的视线被画面上错综复杂的地貌所深深吸引,在观察的同时,让他们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结合图像分析和判断地理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参与实验过程
地理实验包括实验设计、观察、记录、操作、总结和汇报等多个环节,在以往的地理课上,学生通常被动听讲,亲自动手的机会特别少,而想要培养地理实践力,就要给他们提供亲身参与实践的条件,注重过程中方法的引导,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以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地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为例,为了了解和认识主要的天气系统,可以让学生用工具分别在晴天和阴雨天测量气温、气压、风向和风力,记录早、中、晚三个阶段的数据。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到户外进行实验,发现户外温度偏低时出现阴雨天气,针对于这种假设选择在晴天再进行测量,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进而发现气温和气压之间存在的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教师在介绍暖锋和冷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时学生就能更好理解,进而轻松消化其中所涵盖的知识点[2]。
三、优化问题,培养思考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越来越多,高中地理知识难度加深,涉及的面广,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通过地理实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以另一种形式加以呈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基于此,教师必须开发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给学生更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在实验课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养成勤于动手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际教学时,应注重过程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掌握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方法,并且学会运用图表获取地理数据,将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以往的地理课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居多,学生动脑的时间少之又少,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除了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还要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以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地理教材为例,在第二章《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节课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就崇明岛的河流地貌展开课堂探讨,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分享自己从地理学习和探究中获得的感悟、见解和体会,形成批判性思维,逐步提升思辨能力[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地理实验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设计和完成地理实验的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实验教学要以培养实践力为导向,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出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从而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利娜,邵方,林培英.指向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思考——以“气温观测”改进实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3):35-38.
[2]贾丹.从实践力培养角度谈高中地理实验教学[J].科幻画报,2022(07):106-108.
[3]郑传捷.高中地理实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2(1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