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前,我国体育舞蹈的飞速发展,对于舞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在舞者的身体姿态控制以及核心力量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理论就已逐渐开始,而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功能性训练融入体育舞蹈教学之中,使训练计划更具科学性与专业性仍需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
一、躯干支柱力量的定义及应用价值
躯干支柱力量起初是在康复领域提出,预康复练习主要是针对于躯干的髋部关节、脊柱腰段关节以及肩部关节进行训练,因而又被命名为“躯干支柱力量”。我国学者扆铮和尹军提出其概念为:躯干核心力量是人体肩关节、脊柱关节和髋关节部位肌肉群,为了保持身体姿态、提供近端固定和传递上肢与下肢能量产生力量的能力。
大部分的运动都是多关节与多肌群共同参与的全身性综合运动,而身体躯干是上、下肢的重要连接,为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撑。系统的练习能将肩部、躯干和髋部力量进行整合,使身体稳定性得到提升,增强躯干对四肢的控制能力,进而保证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与运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预防运动损伤。
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身体姿态控制能力,优美形态
良好的身体姿态是体育舞蹈运动技术的基础,只有在正确的身体姿态下,才能塑造出优美形体,呈现高质量的技术动作。技术动作由身体内部对抗产生能量,并在躯干之间进行能量传递,使得动作更加张弛饱满。在快节奏或快速变换与移动的动作之中,也能协调稳定的完成动作。
(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竞技特点,要求选手将“力”与“美”完美的融合,如果能量在传递中出现泄漏,即便总的能量输出得到提高,依然会导致运动成绩的不理想甚至下滑。运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到技术组合的整体,破坏动力链。因此,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加强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协作。
(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体育舞蹈运动中也不例外。技术动作的完成、双人配合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性,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与控制能力。
(四)预防运动中损伤
体育舞蹈的运动强度较大,如果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容易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造成损伤。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加入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肩部、躯干、髋部位的力量,增强稳定性、平衡性,形成正确的动作发力轨迹,进而提生学生动作技术水平,减少运动损伤。
三、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原则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髋关节、脊柱腰段部位以及肩关节进行练习,建立良好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所以,在进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阶段性训练原则
一份完整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计划应是系统科学化的,进阶式训练且具备功能性。因此制定训方案应根据个性化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选择适宜的练习动作,辅助器材,合理调控动作速度、动作姿态等训练变量。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也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基础阶段,以初级动作练习为主,经过重复练习,能够迅速熟悉动作基本要领;第二阶段为强化阶段,可适当减少训练内容,着重强调动作完成的规范性和精准度;三是个性化阶段,此时已基本掌握了运动基础的动作模型,可根据体育舞蹈的特点加入符合该专项或与之运动轨迹相近的练习动作,同时还可适度调整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使训练内容多样化且更具针对性。
(二)动作顺序原则
体育舞蹈运动员能量获取来源于地板,由地板传达到脚掌、腿部、髋部至躯干上肢。因此,动作的练习顺序也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先进行髋部训练,以增强髋部、骨盆周围的肌肉力量,再进行脊柱腰段练习,将所产生的能量传递至腰段,让选手逐渐获得身体支柱力量并保持良好的形态,最后练习肩部,均衡发展肌群,并预防运动中损伤。
(三)循序渐进原则
练习动作时应遵循人体基本活动规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增加动作难度。在训练部位上要应先激活深层肌肉,强化关节稳定性,而后发展表层肌力,提高运动负荷、幅度等,避免运动损伤。在运动方向上先一维动作而后多维动作逐步过渡到与专项动作相近。外部环节上可采用先稳定后过渡到非稳定,非稳定平面难度更大,动作更加复杂,需要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从而反射性的提升肌肉收缩力量,提高肌肉间的协同效率。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基本运动姿势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俯卧姿、跪姿和立姿;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可将动作分为初级、中级与高级;根据运动动作的支撑点面分为两点支撑、四点支撑、全支撑面等;根据运动专项特点加入适当的辅助器材,如平衡盘、瑞士球等。练习初期宜采用简单动作,根据学生能力,递增难度,组数,时长等。
(四)动作规范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动作的质量而非数量,注意动作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提高学生身体的本体感觉,减少代偿动作的产生。
四、躯干支柱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是通过在稳定和非稳定的支撑条件下进行训练,区别于常规的力量训练;训练内容常采取支撑动作,如平板支撑、侧桥支撑、背桥支撑等练习;在训练方式上也可分为静态与动态支撑;应当注意的是训练前需进行适宜的热身运动,以激活四肢及躯干,达到发热与活动各关节的目的,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在组织训练时也应提前制定好训练计划,根据各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
结合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有学者指出体育舞蹈的核心区域是髋关节以上肋骨以下包括尾椎盆骨在内的关节,腰、髋关节、盆骨的统一体。
(一)稳定性躯干支柱力量练习
稳定支撑是指练习者的身体或四肢直接作用于地面或稳定物体上。
1.稳定性静态支撑训练
这种练习主要用于准备部分,预先低强度激活肌肉,稳定性动作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身体姿势与动作模式。主要包括平板支撑、侧桥支撑、背桥支撑等练习,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到腰腹的肌肉力量,提高稳定性。
2.稳定性动态支撑训练
主要可以通过俯卧撑、侧卧抬腿、交叉仰卧起坐等动作训练,练习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臀部与腹部的收紧,通过动态性动作实现躯干支柱部位真实的运动方式,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二)非稳定性躯干支柱力量练习
1.非稳定性静态支撑训练
利用瑞士球或悬吊带等非稳定条件,开展静态俯桥、侧桥、背桥等支撑练习,非稳定性动作可以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反射性的增强肌肉收缩力量,提高肌肉间的协同效率。
2.非稳定性动态支撑训练
常用的训练方法是在瑞士球、平衡板等运动辅助器材上进行动态练习,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进行动态练习,对于肩部、手臂、躯干核心区、臀腿部肌肉的刺激程度更深。
五、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舞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核心力量以及能量的运用,除了以往认为的核心就是腰腹力量训练之外,教师往往忽略了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所以教师应当重视与加强学生的躯干支柱力量,提升平衡协调,增强动作稳定性,塑造优美形态,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少动作代偿,预防运动损伤,使学生在舞蹈中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选取适宜的训练手段与方法,确保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内容与体育舞蹈的技术动作特点相贴近,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扆铮,尹军.论躯干支柱力量——界定·功能·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90-97.
[2] 尹军.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3):40-43.
[3] 史衍. 核心力量训练的反思与进阶 [J]. 运动,2014(1):23-25.
[4] 肖敏敏.浅析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健康发展的影响[J].品牌,2014(11):275.
[5] 田麦久.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9.
[6] 尹军.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J].体育教学,2014,34(12):14-20.
[7] 李琳,陈小龙.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青少年女子体育舞蹈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4):84-87.
[8] 张学领,符林园.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1):72-74.
作者简介:高洋(2000-),女,汉,湖南岳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