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小学音乐课程衔接课堂实践研究

徐景湘

​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678000

摘要: 在加强学校美育的指导文件中指出,教师应当在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同时,重视小学、初中之间的教育衔接问题,提高美育教学的连贯性,从而持续性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有效衔接;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9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众所周知,音乐教学是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一线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当做好小学与初中之间的教学衔接工作,抓好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保持对乐曲进行欣赏的积极性,发展自主检索音乐知识的动力,以便在步入初中音乐课堂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一、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虽然心理、生理渐趋成熟,但是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他们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初中音乐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及时了解和掌握初一新生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

例如,笔者在上新初一的音乐课时,第一节课一般会安排三个内容:一是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学生的自我介绍(包括毕业学校、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学生会尽快融入新的班级。三是有特长学生的才艺展示,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安排,笔者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一个完整的集体,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变得非常的融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平稳过渡,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建立兴趣,维持欣赏积极动力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要想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应当以一定的兴趣作为支撑,只有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兴趣,学生才能够产生对音乐的需要,才可以逐步发展音乐实践能力,形成音乐情感体验。所以,为了让学生从小学出发,就对音乐欣赏保持积极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秉承这一兴趣的产生,继续学习初中音乐欣赏知识的动力,教师就可以营造趣味性的欣赏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建立对欣赏的积极性。

以《游子吟》这首歌曲的欣赏来说,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情境再现的方式进行欣赏,增强学生欣赏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些描写母亲的歌曲,使得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歌曲中,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建立对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位母亲为即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图片,使得学生透过图片感受到本节欣赏课的主题。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本首乐曲,让学生谈谈自己聆听乐曲的感受。之后,学生参照歌曲当中的内容,以及图片上的信息,进行情景模拟,以便在重现情境的同时,带给学生直观的视听刺激,增强学生对诗歌中情感的欣赏效果。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音乐审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循环、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常常采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活泼的游戏感受音乐、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师生很容易就“打成一片”。而当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很多初中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是中学生,中学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往往讲得比较多,唱的、听的、动的比较少,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沉闷,这对刚升入初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会显得很不适应。

笔者在观摩小学音乐教师教授《瑶族舞曲》片段时,发现小学音乐教师往往会先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如:“同学们,今天是瑶族的传统节日———耍望节,听!瑶族的长鼓发出了号令,请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去参加篝火晚会呢,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吧!”“看!瑶族姑娘准备了什么样的舞蹈来庆祝节日?”“瑶家姑娘的舞姿婀娜多姿,让人忍不住想为她唱上一曲,让我们一起来为她歌唱吧!”“瑶族小伙看到了姑娘美丽的舞姿,听到了我们优美的歌声,不禁也跳了起来、唱了起来、弹了起来!让我们用打击乐为年轻的小伙鼓气吧!”

整个比赛观摩下来,笔者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如果也是这样生动有趣,学生就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还是整个初中音乐教学阶段,中学音乐教师不妨多参与小学的课改活动、教研活动等,相互交流、探讨和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连贯性,层次性和深入性,从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四、发挥课程评价的优势,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管哪一种评价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

例如,笔者给初一新生上课时,就利用小学时学过的《瑶族舞曲》主题片段,对学生的识谱能力、演唱水平和鉴赏能力等进行了诊断性的评价。通过测试发现初一学生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识谱能力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表现为有的学生能较快且较准的演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有的则完全不是简谱,大多数的学生则表现出似能唱非能唱的状态。为此我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识谱教学外,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要求能够视谱演唱的学生直接演唱旋律,不能直接演唱旋律的学生用“Lu”“La”等拟声词哼唱旋律,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演唱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歌唱的快乐。初中音乐欣赏课堂做足准备。

五、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音乐课程提出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实现音乐方面技能和素养的发展,而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音乐学习的基础,做足学生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准备,教师有必要抓住音乐教学的特色,让学生在生成兴趣、提升能力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走进音乐课堂,完成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董亚伟.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冷思考[J].东方时空,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