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章建波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 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路径。随着近年来“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其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足。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了高校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最后详细研究了“阳光体育”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DOI:10.12721/ccn.2021.15854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相较于传统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更能吸引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深层次的体育运动技术,长此以往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1]。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为注重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也更为符合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教学秩序较为严格,更为讲究团队协作、崇尚荣誉、遵守规则等精神品质,这些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与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第三,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俱乐部是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范围)的延伸,它能极大地丰富高校学生的业务生活,在校园内形成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各项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教学理念较为传统。部分体育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被动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这不仅难以凸显与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第二,教学模式较为混乱。只有统一意识形态(教学理念)才能统一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但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两个极端,或过分注重兴趣培养而忽视体能训练,体育教学的娱乐化趋向较为明显,这虽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十分不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体质[2]。或过分强调体能训练而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这虽然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但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还十分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阳光体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3.1基本结构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四位一体、分层设置。四位一体是指高校要构建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运动竞赛于一体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平台。分层设置则是在全面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种类型的会员,一般而言,初级会员主要为体育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提升此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中级会员主要为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的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项技能,为体育竞技储备后续人才。高级会员主要为运动能力较强、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鼓励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体育竞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拔上述三种类型的会员时需要实施学生自主报名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会员选拔的准确性。

3.2组织结构

一般而言,体育俱乐部可以根据其不同教学职能要求将其划分为教学、后勤、外联、宣传这四部分,教学组织是组织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分管校长、体育部(系)主任、俱乐部负责人、体育教师,开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主要依靠学校的教学组织。外联组织主要负责管理赛事、沟通(协调)外聘教师,这部分的工作可以委托学校的学生社团。后勤组织主要负责定期维护选课系统、统计记录日常学时、整理考核数据等工作,这需要与高校的计算机数据平台系统进行合作[3]。宣传组织主要负责向学生宣传俱乐部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有效增强学生、教师对俱乐部的接受程度与提升本校的社会知名度。这四大组织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共同保障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践。

3.3课程模式

这里所说的课程模式主要指课程设计模式。相较而言,体育俱乐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运动竞赛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主要依靠高校的体育教师来进行,即体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顾名思义,课余训练、课外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可以由教师进行安排也可以通过讲座、比赛等个性化学习模式。课余训练主要针对部分有一定训练基础或一定运动技能的学生,定期组织他们进行训练以强化其专项运动能力。课外活动是指各个俱乐部要向所有学生开放场地、设施、器材,积极鼓励其参与体育运动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运动竞赛是指由俱乐部的负责人组织参加某项赛事活动的队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组织参赛队员进行训练。

3.4评价体系

第一,学生层面。采取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即学生要获得相应的学分。体育教学的学分主要包括必修学分、选修学分、活动加分等,必修学分是指学生要完成相关的课程内容且通过相应的考核,选修学分是指学生要参与完成规定学时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加分即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并获得有效的体育成绩。第二,教师层面。构建多样化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果(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与体育比赛成绩等),还要邀请专家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打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上选课平台来评价教师。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宽了体育教学的范围,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因此,高校要顺应“阳光体育”的相关要求,提升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积极构建俱乐部教学模式,从基本结构、课程结构、组织结构、评价结构等方面优化体育教学,构建一批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在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勇敢拼搏、终身运动等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3):69-71.

[2]乐建军.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作用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2):214-215+218.

[3]吾尔卡西·提依甫江. 阳光运动背景下新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0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