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科正是在各种问题处理中不断前进发展的。“问题”就是动力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的“钥匙”。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时,一定要以“问题导向”作为创新方法,帮助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开动脑筋。
一、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般而言,问题导学法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四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基本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完成,最后一个环节,则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在问题导学模式下,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和教师单方面指挥学生学习的局面被彻底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基于自身学习意愿和学习诉求,对课堂知识的主动探索。如果说此前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努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问题导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学习诉求展开的知识探索活动,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又能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好奇引发兴趣,由兴趣萌生问题,是高效率学习的典型特征。小学生虽然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但是往往对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未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产生共鸣,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而问题导学法,从学生的常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刺激学生朝着更精深的问题循序探索,并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持续感受到学有所获的喜悦。
(三)全面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课堂问答能够活跃气氛,提升教学互动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热度往往会随着问题探索的深入而逐渐升温。而问题导学法既能提高师生的探索兴趣,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教材知识的互动,营造出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习氛围。如了解数学定律推导的过程,是与数学家研究成果的远程互动;探究数学解题新思路的过程,则是与教材提供的典型解题思路的质疑式互动。这种全面而立体的互动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问题设计的分层作用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要求问题设计围绕教材内容展开,也要求问题设计与实际学情相一致。一方面,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逻辑和深意。在对课堂问题、导入方式、问题情境进行设计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注意涉及的知识点既要在教材范围之内,也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学情。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习惯入手,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问题设计既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又与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相一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应满足分层教学的具体要求,以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在开展“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进行思考和讨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工完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之处”由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负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这一难度有所提升的问题,则交由数学基础牢固、总结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分组汇报和相互补充,从而总结出“有四个角、四条边且对边长度相等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钝角和一组锐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均为直角”的结论。应用问题导学法对问题分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对问题的有效思考、探究与讨论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体现教学指导的应用价值
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利用新问题的已知要素调动已有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展开数学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能透过表象和干扰信息精准把握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从而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顺利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对几何问题进行探究时,教师应适时而合理地开展教学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几何知识的直观性特征,掌握借助图形分析几何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推动探究模式的优化升级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教材知识的机会,是问题导学法的主要特色,而探究模式的趣味性、有效性,则是确保问题导学法教学价值得以发挥的关键。考虑到小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升探究效果,但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特别注意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互补性。例如,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将学生分组。其中,每组都至少有一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一到两名运算技巧娴熟的学生,同时还要有两到三名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通过组员与组员、组与组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发挥教学评价的实际功效
教师应善于发掘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其服务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各个教学环节。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将着眼点放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打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总结性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以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学习表现为主要衡量内容的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实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需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不只体现在学习行为中,还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形成以小组内部互评、组间整体评价、教师总结式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竞争式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最后,要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将学生的问题探究贡献、发言有效性、问题解决效率等列为重点的评价内容,还应将学生是否具备足够强烈的质疑意识,是否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或解题思路等,作为特殊的评价内容,共同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如此才能更全面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后续的教学安排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激发学生对于对话的兴趣,同时让积极性得以提升,且在问题基础上学生与学生间,可以开展积极的交流互动。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线索,有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和启发工作,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同时生成各种问题,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问题智慧的分享者。
参考文献
[1]胡亚丽.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6):47-49.
[2]杜等弟.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