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宋新霞

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松江区,2016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体现。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推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育人基地。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坚守民办高校这块育人重地,必须对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DOI:10.12723/ccn.2023.1570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全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新媒体”。它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新颖化、多样化的需求,为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拓展人生选择的版图。全媒体的发展对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无限乐趣和方便的同时,也对民办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理性分析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切实探索出有针对性地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任重而道远。

一、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交融。在观念上,我们需要转变以往筑起“钢铁长城”的“闭关锁国”理念,重视构筑意识形态的“安全网”,提升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引领我国社会思潮,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稳定器”,是保持社会进步的“方向盘”,是促进社会转型的“稳定仪”。由此观之,在纷繁复杂的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愈发重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任务。[1]民办高校作为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之一,需要挑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担。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培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载体,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全媒体走进了大学校园。通过这些全媒体平台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大学生可以达到理论自尊的高度。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后,上升到理论自信的高度。进而不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我国社会思潮的主要作用,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理论自觉的高度。正如马克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在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稳主流意识形态这个罗盘,对民办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熔铸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3]当今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下的开放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想抢占人才发展的制高点,领先世界,需要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培养一大批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的高素质青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国外的社会思潮不断渗透、融合,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传入我国,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思想混乱、信仰迷茫、价值扭曲、思想高地逐渐失守、政治立场开始摇摆,甚至理想信仰出现褪色。所以,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师生的道德素养,凝聚共识,形成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有利于使当代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加快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加快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使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内涵式方向发展,形成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文化。此外,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应运而生的全媒体技术,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按下了快进键,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然而,由于全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给民办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欠缺,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度和实效性

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与变革,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不再受单一渠道的限制和约束。各项数据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出现海量化、多元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赚流量,不惜牺牲名人的声誉为代价,在网上进行恶搞。很多“标题党”,在标题中强加“博人眼球”的低俗话语,故意夸大事实,增加噱头,提升点击率和关注度。各类信息纷繁复杂,缺少资源整合,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片面的、消极的信息所淹没。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甄别难度加大。这就对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过硬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很少开设关于媒介素养的课程。很大部分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在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时易被勿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也随之递减。

(二)网络监管不到位,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全媒体具有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征。“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准入门槛的高低度。全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较强,降低了信息的准入门槛,使得大量信息均可传入网上,容易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局面。“隐匿性”即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很大一部分不需要实名认证,过度注重保护发布人的个人隐私。招致一些敌对分子和价值观扭曲等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在网上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同时,全媒体的这些特征为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潮、消极、腐败思想渗透我国创造了“机会”。要想堵上这个漏洞,需要补齐网络监管制度这块短板。然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网络监管体系仍存在很大短板,监管不到位,亟需完善。因此,网络监管不到位,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三)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削弱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

全媒体时代,网络让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 “麦克风”。每个人都是集信息传播源与信息接收者于一体的 “网络人”,以往的“受者本位”向“传者本位”转向,以往服膺于宰制性大众媒体的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甚至以“公民新闻”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来。[4]在民办高校内部,党委宣传部负责下的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QQ、抖音不再是唯一的官方主体。每个学院、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社团、每个学生组织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创建属于他们的信息传播平台。甚至,每个学生也可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QQ等“自媒体”平台。在这个看似“自由”,追求价值观多元化的虚拟平台上,人人都可以为自己发声,一些错误、虚假信息借机充斥其间,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生产主体的地位也已成为过去,学生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当做“圣旨”而进行全盘吸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甚至会对老师课堂上传授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因此,全媒体时代,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地位有所削弱。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当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迎合社会大众的口吻,满足大学生善于并乐于体验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运用全媒体技术使民办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活起来,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

(一)增强大学生媒体素养能力培养,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和实效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他们可能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被利益的诱饵迷失双眼,选择不恰当的渠道,非法赚取外快,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盲目消费。如在网上刷单、裸贷等令人嗤之以鼻的非法渠道,使自己陷入诈骗的“漩涡”,最终难以脱身。

因此,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媒介素养理论课纳入教学范围。首先,要求大学生要对媒介功能和性质进行全面认知,掌握全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其次,要对大学生界定真假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研究、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自觉摒弃虚假信息。再次,要使大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全媒体为自己学习、生活服务,掌握全媒体的使用技能。最后,定期开展媒介素养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了解世情、党情、国情,感受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增加爱国热情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监管机制,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过,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了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也乐此不疲,沉浸其中。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打造长治久安的全媒体环境,不能让其成为安全的法外之地。

首先,民办高校要制定严格的网络空间监管制度,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媒体管理体系。同时,做好政策宣讲,让包括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清醒地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网络也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和“盲区”。其次,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和使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办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以负责网络信息管理,安排专职人员实时监测校园网的使用情况,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民办高校充分利用好网络宣传阵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大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最后,大学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充分学习全媒体知识,掌握“用得好”全媒体的技巧,在运用全媒体的过程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发挥主人翁精神,做全媒体时代的弄潮儿,主动维护绿色、健康、和谐网络空间,做正当信息的发布者,正确舆论的参与者和正面风向的引导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

正人必须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素质以及对全媒体技术使用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当代民办高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全媒体素养,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使用和管理全媒体设备能力和技巧,用得好并且管得住,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最大增量。同时,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白育人先育己,教人先强己。所以,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识,时刻谨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格言,主动学习优秀模范的感人事迹,提升自己的学术涵养和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大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不育自育”的效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打造一支适应媒体转型的“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自我革新,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到自我发展的模式,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5]做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招就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从学生成长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全媒体环境下生活的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倘若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因循守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事倍功半。

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革新教学模式,借助全媒体设备,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首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读时,利用新全媒体技术集图片、音频、动画于一身的优势,插入有启发式的故事或短视频,给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乏味。其次,教师应该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相关的视频放到网络上,要求学生自行观看,集中讨论,制作PPT讨论分享。最后,老师借助全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课后学习的引导与点评,确保大学生有效的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增强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一言以蔽之,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青年一代必将接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成为新时代的掌舵人。因此,顺应时代潮流,用活全媒体技术,趋利避害,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是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继续为之求索。

参考文献: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N].人民日报, 2015-02-06(6) .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5]马姣姣.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发展[J].大众文艺,2020(10):112-113.

[6]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张志毅.新媒体冲击下地市晚报创新发展路径[J].传媒论坛,2020,3(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