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是缓解国企社会责任、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必须立足于服务管理的需求,统筹国有企业和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有效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1.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有利于当下深化国企改革
日益庞大的退休人员给企业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而且每年的福利开支都很紧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退休人员都离开了原来的社区,居住的地方也变得更加的分散,有的甚至已经到了外地或者国外,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服务也越来越不能体现出来。而深化国企改革,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全民所期待的。为国企改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应加速剥离企业的社会功能,消除历史遗留问题,使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平等地参与竞争。
1.2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体制。在这方面,社会保险制度具有更广泛的管理面、更高的政策性、更多的参与人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为此,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化服务。
1.3有助于完善社区功能
目前,大部分社区对居民的基本服务还不够完善,而随着企业的社会化管理和社会资源的持续整合,社区由单一的企业向区域性的社区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同时,要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使社区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2.1企业内部存在不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企都在进行着调整和完善,一些国企是通过重组而来的,这些企业,既有机关,也有商业单位,它们都是从不同的部门中分离出来的。福利水平高的单位与低水平单位的退休金差距很大。简单地说,是两种性质相同、难度相近、压力相同的单位。但是,退休金在退休金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医疗和日常福利支出,整体的福利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经济好的退休工人,工资很高,但是他们并不认可这种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如果把他们的工资都用社会化的方式来管理,那他们的心理就不平衡了。相反,公司退休人员的收益更少,他们更倾向于社会化。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社会化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社会化管理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整体社会化管理变得更为艰难。
2.2退休职工对单位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退休职工对单位的依赖程度很高,大部分人在工作上都会向单位求助,特别是退休人员大部分都是在单位工作,对单位有很深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有困难就找单位”是他们的一种习惯,但如果要转移到街道或者社区,他们就会感到没有“娘家”的牵挂和担忧,害怕一旦交出去,就会被单位忽视,无法完全接受社会化管理,也会影响到社会化管理的开展。
2.3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不高
虽然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措施,对企业的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工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范。但是,当前社会化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人员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高,活动场所不大,服务设施不全,致使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再比如,将企业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交给北京或者是省的地方,就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风险,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企业的不信任,也就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参与到社会化管理中来。
根据“某市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人力社保基层平台的承载能力不足,长期未得到明显改善。
表1专职人口缺口表
注:1.按目前社保所实际标准,接收120万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需增加专职工作人员935人。
2.目前市属国企实际平均1名管理人员管理221名退休人员,按此标准,接收120万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需增加专职工作人员5430人。
3解决企业退休员工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推进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所学,结合当前政策,做好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工作。让退休职工认识到社会化管理的优越性,更好地宣传退休职工的政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让退休职工从心底里接受社会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消除退休职工的忧虑,让企业退休职工更加理解,也得到企业退休员工的支持。
3.2构建合格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
为全面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保证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社管服务平台要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工作制度化建设,形成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并结合实际,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工作职责,使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且职责分明,有章可循,有序开展,还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有效地实施规范化管理,为深入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组建专业团队,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质量
要提高社会化经营的服务品质,就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成熟的队伍。要实现社会化管理和提高服务的质量,必须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同时,要转变工作观念,提高服务品质,要贴近退休职工的生活,要重视退休人员,要有能力掌握和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3.4优化社会资源,建设多元化管理模式
要使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得到规范和实施,就必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经营模式,必须把各种渠道的知识资源导入到具体的工作模式中,从而实现“一条龙”的经营服务。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退休人员达到了退休年龄之后,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这些工作,通过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加强监管,通过对全国退休人员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和掌握其社会化管理工作,以提高其社会化管理的质量和成效,保障其合理利用,进而提高其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质量。
3.5掌握基础信息,建立健全退休人员信息库
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状况、住址、学历、兴趣爱好、是否享受医保、家庭其他人员等。要加大对高龄、特困、重病、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的走访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基层行政机关要建立档案,建立档案,建立档案,建立档案,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为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退休老人。为退休干部提供更快捷、优质的服务,已建起了数据库。
3.6落实服务经费,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正常运行与高效运行,需要资金的支撑与保证。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社会获得,也可以在企业退休时,由原单位向其缴纳大约5年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费,5年后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各级社会保障部门要对所拨资金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退出工作的顺利进行。街道、社区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图书馆、棋牌室、健身房、卫生室等室内外活动场地。
同时,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组织退休人员进行各种文体、休闲活动,使老年人乐有地方、动有地方,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文化需要。
结论
总之,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是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层面,对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保障职工的晚年生活,使他们在离休的时候更加全心全意地为公司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肖兰.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民商,2022(9):202-204.
[2] 刘星.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22(19):124-126.
[3] 赵玉红.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初探[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1,34(4):107-108.
[4] 李爱红. 关于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2022(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