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敖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21000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通过梳理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分析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生命教育应包括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并根据现实状况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研究背景

世卫组织2021年6月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每100死亡人数中就有1人死于自杀,在15-29岁的年轻人中,自杀是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大学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重任,更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故此,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由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旨在预防和治疗药物滥用、暴力、自杀和艾滋病等问题。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此后,日本、德国、法国、乌克兰等纷纷开设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我国的生命教育可追溯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他提出的“生活教育”、“做整个的人”是我国生命教育的启蒙。学者叶澜、冯建军等都在专著中分析研究过生命教育。2005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全市中小学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之后,黑龙江省、云南省、青岛市也陆续提出生命教育。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实际上,我国一些高校如江西师范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均开设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生命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我国学者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最终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王学风则认为,生命教育是指为学生传授生命孕育和生命发展的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生命及对自己的认识,学会珍惜和尊重生命,获得人格上的健康成长。虽然学界对生命教育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但都包含了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的内涵。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作用等方面的探讨,对于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内容则较少提及;第二,缺乏生命教育课程及实施效果的探讨。不少研究者调查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却未设计可操作的课程,亦未评估实施效果。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每个年龄阶段,内容也有所不同。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社会能力的培养,还涉及社会正义、社会关怀、生命意义的探索等。学者张姝月认为,生命教育课程应涵盖生死教育、伦理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赵茵茵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意识、生命意义、生命信仰与理想、生命责任和死亡观念教育。本文结合多个学者的观点及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提出高校实施的生命教育,应当至少包括生命意识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四个方面。

1.生命意识教育

通过前文提到的自杀数据和各种伤害他人的报道,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窥见一二。如果大学生不能意识到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树立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观念,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漠视和践踏生命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具备敏锐的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2.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被家人过度保护,抗挫折能力较弱。所以,不少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容易自我放弃,丧失斗志。生命教育所强调的生命力、生命潜能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通过掌握应付挫折的方法,排除骄傲情绪,体验解决难题的成功之感,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生死教育

个体生命都将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在遭遇天灾人祸、或疾病意外时,个体生命还会面临提前消亡或残疾等情况。但正是因为有死亡和意外,生命才显得珍贵和美好。死亡的必然和生命的短暂,才会让人们珍惜光阴。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往往避而不谈,这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一个方面。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才能让学生从琐碎的、消极的事情中转向更有意义的追求上去。所以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4.生命意义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物质需要被满足后会开始追求精神需要。如何让人生过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会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以生命意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如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生命教育的作用

大学时期,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感情和就业问题时,常常会有迷茫之感。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现实情况,生命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无论是复杂的国际环境,还是疫情带来的阴霾,以及国内多个产业的调整,都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具体的影响。利用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世界、分清是非,排除一些错误思想的干扰,让生命的发展进入正常的轨道,能够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做好从“象牙塔”到社会生活的过度与转型。

2.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和竞争剧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容易出现消极、挫败的心理感受,并且容易功利心强,精神状态散漫,对生命和生活都提不起兴趣。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各种困惑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大学生便会无所适从。在高校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是促进他们身心更加健康的重要手段。

3.生命教育助力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当面临人生中不同的选择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充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提高生命品质从而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改进措施

大部分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倾向于更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就业,对于大学生是否热爱生命、是否积极向上、是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对未来充满迷茫,精神状态散漫等情况,甚至常常出现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特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层面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大学教育应“以德育人”、“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建设科学化教育体系”等。生命教育是以上要求的具体体现。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并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高校有责任在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正如前文提到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需要执教老师具备广搏的综合知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才能切实地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因此,高校应整合资源,建立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生命教育教师等在内的生命教育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3.设置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思想潮流的碰撞演变都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激烈的冲击。落实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进行过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当务之急是让生命教育课程走进大学课堂。第一,把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展,内容可以有所偏向,如生命意识教育或死亡教育;在课程形式上,由于生命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效果不太理想,可以设置成体验课、活动课等,比如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样长大?我的未来怎样过?我们最终将去哪里?”这几个问题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故事分享、冥想、绘画等方式进行探索交流,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将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另外,还应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评价、学时学分等方面一一做出明确规定。第二,除了本校教师,还应邀请生命教育专家、学者通过现场或网络讲座,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拓宽生命认识。第三,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生命教育相关的教材,不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建立,所以需要加快大学生命教育教材的开发,服务更多的高校和学生。另外,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中,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高校应该承担起责任,以生命教育为媒介,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新青年。

4.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

除了正式的课程,高校也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术、科研、体育、艺术等各类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求知、展现自我、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又如参观看守所、戒毒所;还有各类志愿活动,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且由关注自我生命拓展到关爱他人生命。

在高校开展和实施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减少伤害或轻视生命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06(21):31-35.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54.

[4]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2.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敬川.大学生生命价值理论与生命教育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7]叶澜.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张姝玥. 青年学生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9]赵茵茵.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