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青少年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认同感的影响作用

侯希闻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摘要: 目的: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认同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强调关注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是帮助其适应社交媒体复杂性的关键,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和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社交焦虑;自我认同感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社交媒体是对一类允许用户自主创作并发布内容的网络平台或者手机软件的统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社交网络媒体极大地拓展和便利了人们的社交活动。然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不仅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还会引发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最为常见的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一种情绪体验,能够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其特点是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的评价感到强烈的紧张和恐惧,害怕出丑等。[1]社交焦虑的增加不仅造成社交回避,诱发社交焦虑症,而且常伴随着较高程度的压力。因此,深入探讨社交焦虑产生的内在机制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认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的概念,也称自我同一性。除此以外,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认同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认同感水平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面对压力事件或产生社交焦虑时对个体心理进行保护和缓冲。

1 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式

1.1上行社会比较主动性直接影响社交焦虑

在社交网络媒体的使用中,当低水平的自我认同感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时,易引发消极情绪体验,导致个体在社会适应时产生消极影响。[8]个体在社交网络交往中体验的负面情绪、消极经历也在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使用时间也将预测着更频繁的上行社会比较行为。这进一步表明,在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并不必然导致焦虑,个体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之后产生的消极体验和不良情绪,才是导致焦虑的关键因素。

 1.2上行社会比较被动性间接影响社交焦虑后效

社交媒体中的上行社会比较是研究者目前探索的重点。总的来说,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社交媒体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个体出现消极情绪,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并导致一系列问题行为。[9] 如果个体被动地浏览到这些理想化信息,非适应性自我观点(如认为别人比自己更优秀、生活更幸福)将被激活,这增强了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担心,从而增强了社交焦虑。

2 自我认同感相关的影响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是一个人早期形成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经济实力、父母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认同感。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能够建健康的认同基础,增加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父母合理的教育期望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2.2社交圈

人们通过和自己相似或者共同爱好的人建立关系,获得自我认同和社群认同,从而对自身及所处的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当青少年受到自己内心认可的对象的赞赏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远超于一般对象,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交圈对于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相反,社交圈的群体交往矛盾发生频率越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越低。该结果也启示在推进提升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工作中,需要从解决社交圈群体交往矛盾等方面入手。

2.3 个体的自我独特性

个体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等也会影响自我认同的形成。例如,那些向往自主和独立的青少年更希望不断去探索和尝试各种可能性,也更容易深入探索自我,实现自我认同;而那些依赖性较强的青少年则容易接受权威人物的指导,更倾向于接受别人对他们做出的安排或者决定。

3青少年群体提高自我认同感的路径建议

3.1. 引导家长建立积极合理的期望

 家长可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运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模式等,改变家长在对青少年期望上的认知,首先需要了解孩子,让家长意识到积极的期望有助于青少年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对孩子的积极且合适的期望,进而促进自身形成和发展自我认同感。但需注意,过高的父母期望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反而阻碍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

3.2引导青少年自身自我提升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认同自己。其次,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过于苛求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种勇气。另外,要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自信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要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障碍。通过不断挑战自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青少年自身要学会合理的社会比较,过度的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都是不可取的,学习并锻炼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比较方式。

3.3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保持长期动态追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积极参与各类健康的社会性活动,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增强交往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发现有心理不良问题倾向的青少年要及时关注,尤其要关注社交焦虑水平较高、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外倾大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自身优势,或者帮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形成较好的核心自我评价。

4讨论

根据社交媒介使用的社会补偿模型,具有社交问题的个体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媒体弥补社交困难缺陷,表明社交焦虑个体也许更容易被动使用网络,有错失焦虑青少年个体如何平衡彼此。此外,青少年个体在社交网络媒体上的线上交流、娱乐消遣和无目的的闲逛行为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虚拟的社交平台上所展示的信息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少部分,无法替代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个体在线上时间的消耗中会更加担心是否错过了现实情境中的某些重要的活动或信息,也会增加错失焦虑感。因此,将来的研究应该设计多波次的纵向研究以验证主动性/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间是否存在双向联系。此外,在青少年个体的区分上,社交网络媒体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于独立性/依存性的青少年所带来的影响是否均可以分为积极性或消极性,还是仅为影响程度大小的区分。

参考文献:

[1] 刘丽红.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 核心自我评 价和内外倾性的作用 [J].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21,44(06):131-136.

[2] 张亚利,李森,俞国良.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6):1005-1018.

[3] 王莉.(2018).杭州地区高校学生社交焦虑情况调查分析. 中国医院统计(04),281-282.

[4] 汉洋 & 杨峰.(2023).社交媒体使用与自尊的关系:关系亲密度感知的调节作用..(eds.)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分组展贴报告(pp.134-136).

[5] 李新利,凌辉 & 刘静.(201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81-84. 

作者简介:

侯希闻(199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