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又叫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导管通过患者的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患者的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静脉置管术,目前广泛的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过程以及静脉营养等范围内[1]。对于肿瘤患者,PICC技术能够为患者化疗、静脉输注高营养、以及输血等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静脉通路,有效的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瞳孔。肿瘤化疗患者具有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患者在化疗间歇期需带管回家休养。但肿瘤患者在化疗出院后,基层医务工作者或者患者家属缺乏对PICC技术的掌握,不能对PICC导管进行有效的维护,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例如堵塞、感染、出血等[2-3]。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肿瘤化疗间歇期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导管堵塞所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便利抽取100名2021-2022年到某院的肿瘤化疗间歇期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纳入标准:①肿瘤化疗间歇期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②年龄大于18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PICC置管前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②本身存在出血、感染情况;③存在精神性疾病,依从性较差。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在院的导管操作和护理,内容如下:①加强置管技术;②加强置管的无菌管理;③活动锻炼。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4-6]。
1.2.1 风险评估
患者在一个化疗周期结束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PICC导管堵塞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工具选择德尔菲方法,评估内容包含置管因素、疾病情况、既往病史、血液指标、静脉条件等指标,分为三个级别,低危、中危和高危。其中高危是指评分在19分以上,中危范围是13-18分,12分以下属于低危人群。
①低危人群:常规护理。②中危人群: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湿热敷处理。将温度为40-45℃范围内的毛巾放置在置管贴膜上方约1cm处,至其肩部包裹进行湿热敷处理,每次热敷时间为10分钟,重复处理一次,以避免浸湿置管贴膜。每天湿热敷处理3次即可。③高危人群:在中危人群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喜辽妥软膏的外涂抹干预。在对患者进行湿热敷处理后,在置管穿刺点的上方,涂抹喜辽妥软膏,然后沿着静脉方向涂抹开来,在涂抹均匀后,轻轻揉搓,同时避开透明的贴膜。涂抹范围直径是5-8cm,每天涂抹3次。
1.2.2 出院随访
出院随访主要是基于网络的随访。在患者出院前,建立微信群,邀请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加入微信群。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微信随访,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导管的维护情况。微信群每天给患者推送相关知识,包含PICC导管的出院后护理、导管护理重要性、导管堵塞的危害性等。知识的形式包含图片、视频、文字等,要求每位群成员每天阅读并签到,后台统计每天签到人数,对于未阅读和签到的患者,护理人员及时提醒。
第一周,为患者推送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患者的生理需求,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第二周,针对于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维护情况、日常生活情况、饮食情况等进行知识的推送。第三周,针对于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导管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推送。
1.3 评价指标
1.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堵塞的风险评分
选择德尔菲方法对患者的PICC导管堵塞形成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置管因素、疾病情况、既往病史、血液指标、静脉条件等指标,分为三个级别,低危、中危和高危。
1.4 数据统计分析
选择SPSS 20.0统计分析两组数据。其中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分别显示为x̄±s和%,检验技术分为为t和χ2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性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
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具备可比性,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堵塞形成的风险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风险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风险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堵塞形成的风险评分(x̄±s,分)
3 讨论
本文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肿瘤化疗间歇期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研究其对患者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降低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具有较低的风险评估分值,且差异显著(P<0.05)。与张惠等研究者[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分析原因如下:
PICC置管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措施,能够保证无菌操作,加强营养摄入,且减少对置管侧的损伤等。护理干预措施,采取评分将患者分为不同危险级别,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中危患者的湿热敷处理,能够提升患者的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炎性刺激对患者血管的刺激性。高危患者的喜辽妥,发挥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减少患者血液的凝固作用,发挥抗血栓、抗炎和抗凝的作用。出院随访等能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导管维护知识指导,每天推送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的重视性和依从性。
4 结论
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肿瘤化疗间歇期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能够明显的降低PICC导管堵塞的形成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力, 刘运江, 刘荫华.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 42(02): 151-158. DOI: 10. 19538/ j. cjps. issn1005-2208. 2022.02.06.
[2] 于惠, 赵小平. 急诊综合科患儿PICC留置与维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03): 339-342.
[3] 姜微微. 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27(S2): 190-191. DOI:10.19668/j.cnki.issn1674-0491.2021.S2.0198.
[4] 栗晓坤, 刘瑞云, 牛巧红, 等. 个性化康复运动方案在乳腺癌病人术后及化疗间歇期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21, 19(34): 4822-4824.
[5] 郭新颜, 王圆圆. 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S1): 194-195.
[6] 杨婷婷. 静疗小组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 2021, 34(06): 82+79.
[7] 张惠, 彭迳英, 魏爽, 等. “6E”模式在结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观察[J]. 罕少疾病杂志, 2022, 29(0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