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它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响应。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跨学科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将体育活动与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通过体育活动来教授数学概念,如在篮球运动中计算得分,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新奇,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二)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融入科学原理,如在跳远项目中解释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身心锻炼方式,而当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时,如通过团队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这种融合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1]。
(四)跨学科融合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准备课程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灵活的教学策略。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学习体验。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体育与英语的跨学科教学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就变得非常关键,例如,通过强化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2]。在课堂上,教师会把要学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英文单词,然后在课堂上引导他们积极地作答,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在介绍和演示之前,引入了“走”“跑”“跳”等词汇。再比如,在体育课上进行队列训练,首先要排队,然后向左、向右走,就可以引入“one,two,three,four”和其他一些数字内容,比如左-Left和右-right。体育与英语课程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参与和成就感,并能更好地了解词汇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记住单词。
(二)小学体育与数学的跨学科教学
体育课是一门以传授技术、锻炼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质的课程,但它的教学内容中也含有大量的数学知识。从小学阶段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替代了直接行为思维,把体育和数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3]。
比如,体育课上要用到的数学,第一节体育课要学站队,排好队形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排队的时候,是按照身高来安排的,一般是身材较矮的同学站在前面,身材高大的同学站在后面,这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比高矮”一节。列队后,报出数字,“1”,然后是数字,这是小学一年级的“数数”。数学“时间、分、秒”的知识用于长距离短跑的计时。在上述体育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也很多,例如:队形、方形、长方形等运用数学知识;列队时,左、右、左、右等运用数学中的方位知识,等等。
(三)小学体育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小学体育以基本的运动技巧为主,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巧时,首先要对动作的基本原理进行细致的解释,然后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再对其进行纠正和规范。学生在理解、消化和提炼教师的语言描述后,在脑海中形成动作的概念,明确动作的协调、动作的要领。
比如,在语文练习题中:“选择一个情景的缩略词,并把它的大意写出来。”在运动课上,可以使用一种有趣的运动,或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一场激烈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平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经验的情景运用到写作中,把运动和语文两个科目完美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使两者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小学体育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跨学科融合,特别是体育与科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小学体育大纲》中,有一个关于攀岩的课程:主要是模仿动物的爬行(如大象爬行、鳄鱼爬等),以及爬等不同的姿势(如体操凳、绳索等),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他们的勇敢和坚毅的性格。所以,如果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模拟。
比如,在科学教科书“动物”内容中,着重阐述了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和特征。当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后,再进行有关动物模拟爬行的运动课程,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把握好教学时间,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和竞争,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更要注重其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目标,围绕德育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丰富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培训内容,定期举办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在教研中与其他教师分享德育的优秀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保证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5]。
参考文献:
[1] 张雨琦. 聚焦小学体育兴趣化,创生活情境展开跨学科学习[J]. 体育教学, 2021.
[2] 谭年安. 浅谈新课标影响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 读书文摘, 2017, 000(004):346.
[3] 查高峰. 基于全面育人理念的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实践[J]. 新课程研究, 2022(29):3.
[4] 王素芳整理. 多元融合 跨界竞赛 实施体育"跨学科"[J]. 中国学校体育, 2022(8):1.
[5] 高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J].亚太教育, 2023(2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