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的护理配合

米家凤1 王建英2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753200

摘要: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表现为便血和腹痛,尤其是排便后,肠镜检查时出现。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分为:内镜下摘除术和外科手术切除,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结肠镜下切除:主要是通过肠镜进入肠道后,息肉部位从粘膜下穿刺注射亚甲蓝息肉抬起,用电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进行电凝电切的过程,最后视情况打止血夹。可直接将活检标本放置于胃肠道的相应部位进行病理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术后会出现切口疼痛和肠道感染现象,部分病人会有肠梗阻症状。内镜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主要是消化内镜及直管胃等结肠手术。目前国内开展的最多的为内镜胃镜、外轮转以及胃肠病治疗这三种类型。
关键词: 肠息肉切除;护理配合
DOI:10.12721/ccn.2022.15714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息肉是由肠粘膜上皮在消化道内层出现的一种凸起病变。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息肉和恶性肿瘤息肉。肠癌息肉的切除方法有手术切除和内镜下摘除。内镜下摘除是在内镜下用内镜器械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

一. 术前准备

(1)术前准备:内镜检查前3~5 d,病人需告知麻醉医师及主刀医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如术后出现肠痉挛、肠梗阻等不良反应时应告知医生。(2)术前准备:术前6 h开始禁食水,进流质饮食,术前24 h避免进食冰冷食物,禁止吸烟和饮酒。(3)术前检查:手术前患者清洁肠道,以利于内镜到达病变部位及观察粘膜下的情况。(4)术前准备:完善术前准备,包括完善术前用药治疗方案、完善术中感染控制、术中标本准备及术中辅助止血等。(5)基础护理:术前2 h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普瑞巴林)或肠内营养药物(如蛋白肠溶栓)给予支持疗法(如地塞米松)或肠道准备(如注射用哌替啶)。(6)内镜设备及内镜用品准备好专用内镜、消毒用具及镜下止血夹等相关器械和物品。(7)药物准备:建议术后口服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对术后切口疼痛具有良好作用。

二.术区处理

术区切开皮肤时,应选择无菌消毒巾覆盖患者术区;如发现伤口周围有大量出血,应立即进行局部浸润式止血;可根据出血量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如术前4小时以内出血量大的患者,可使用止血夹进行止血;出血量小的患者可以先使用止血带压迫止血。术区要保持干燥、清洁,如有脓性分泌物出现要及时清理排出体外。对手术区域的伤口、引流管内及周围组织加强消毒管理。对有出血的部位要随时观察、及时处理,保持创面干燥、清洁且无明显渗液,防止损伤神经组织及皮肤;对有出血的地方要注意引流管内的引流量、引流管口和引流管的长度。如术后出现脓肿要及时行处理操作;手术过程中发现分泌物增多及时汇报;手术结束后应做好伤口包扎保湿工作及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术中如出现肠道感染引起腹胀、腹痛时要及时报告外科医生解决。术后出现发热时要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出现腹胀、腹痛且不能耐受者应及时到外科就诊。如发现手术部位有出血、脓肿、肠道感染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向外科医师报告并及时处理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感染而产生不良后果。

三.手术过程中护理要点

患者手术前要做好各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穿好棉质隔离衣,保持术者清洁及无菌敷料。使用“复位麻醉+注射”方式,并做好麻醉记录。术中及时更换敷料、药品。手术过程中病人精神状态不佳且不能进食时,需佩戴胃管及肠袋保暖,并协助家属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在“麻醉+注射”的同时还需向家属告知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出血风险和并发症等相关信息,患者有任何不适随时向其说明。注意患者伤口消毒是否到位以及术后的引流状况,协助患者尽快排气及饮食。在术后1小时内禁食水,避免发生肠粘连现象。注意观察伤口情况,若出现伤口感染、出血、渗出等现象后立即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对不能自行排出的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肠粘连严重病例需要将大便秘结切开排出残渣以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肠道感染严重病例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防止细菌生长及扩散的情况发生。

四.术后观察

术后6 h,病人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此时可给予半流质饮食。术后24 h内可给予开腹手术。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的几率很大:切口流质饮食后,感染风险增加;术后24 h出现脓血便的可能性增加;术后24 h出现发热及出血等症状。可采用吸痰或者雾化吸入等方法治疗:可先使用无菌盐水浸泡肠道15分钟冲洗干净;然后使用2%普鲁卡因进行消炎;对于感染严重的病人可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密切观察其是否发生继发感染(尤其是肠梗阻)和出血等症状。可对肠内残存粘膜反复涂擦或冷敷或热敷。可选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热敷、冲洗粪便和滴注抗生素;可对肠道进行局部热敷。还可进行穴位按摩和对症处理;可静脉注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可进行局部穴位按摩和对症处理;可采用热敷、冷治疗、按摩、热敷等方法。通过上述治疗可使大便通畅、感染好转或者是症状减轻。

五.病人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对于病人的术后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术后康复的重要保障。心理因素对外科手术的影响较大。术后病人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失眠、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要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心理素质。首先应帮助病人了解相关的术后康复知识和锻炼方法:包括康复训练技巧与方法、吞咽训练技巧与方法、会阴局部放松技术、术后康复训练方式方法与技巧。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康复指导: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禁食时间及饮食指导等。尽量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以保持稳定情绪。还应做好出院前的检查:包括住院环境、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与睡眠习惯、情绪变化与行为、心理疏导与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和跟踪随访工作。根据病人状况来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或饮食调理控制等工作,以便尽快恢复健康的身体状况。

结语: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息肉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后的产物,常表现为粘膜增生性病变,以粘膜糜烂性息肉最常见,占所有肠息肉病的70%~80%,息肉常在粘膜层内生长,是一种良性病变。息肉主要有腺瘤性息肉为主,还有非腺瘤性息肉,这就要求我们对肠道粘膜及腺瘤性息肉进行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因此息肉切除是一个涉及到整个治疗流程、包括专业护士在实施内镜下息肉切除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静,罗丁,杨顺秋,等.内镜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7):88.

[2] 周静雅.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J].重庆医学,2013,(8):2686-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