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要更高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各个领域教育的深入结合,从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根本需求入手,寻找信息技术与初中各个领域教育结合的新衔接点。如此才可以达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各学科教育的深度结合,让现代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教育的未来发展。
二、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课程深度整合的三个步骤
(一)“起步”时期,加强学校基本条件建设
在“起步”时期,各学科教育工作仍然以教师教学为核心,但信息技术已作为教育辅助用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使用频率很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始讲授了初步的电脑知识、办公室管理软件的运用、计算机网页的使用等课程;老师用PPT演示图文资料取代黑板板书,从而节约了部分板书时间;教学管理的信息应用工具开始在校内初步使用等。凡此种种都是信息化与初中各学科教育深度结合的需要——在学校内部构建起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进行学校的网络数据交互,最终构建数字化的智慧型课堂,并在各个领域具体的教育服务中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进而根据该校的优势逐步总结出符合该校特点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
目前,全国城市区域的初中已经达到接互联网、买设备、配软件这一层次。由于农村的信息化设施仍然配置不全或设施老旧,所以信息化融合教育仍然无法实施,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协调资金,建立信息化设施。
(二)“应用”阶段,加强各科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和运用
“应用”阶段,主要是指将计算机技术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以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水平。老师们在课堂中也开始注意引入信息技术,从而转变了教学方法;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师资培养和学科发展。
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课堂的深度结合应区别于高中普通的多媒体课堂。各学科的教育课程要以教材为脉络,对课程分散的知识点内涵加以全面的有导向性的总结,以便于学生能够从教学中了解课程知识点内涵。同时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要根据网络上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关于综合训练的专业基础素质水平的特点,以便于学生更为广泛的对知识点内涵加以掌握运用。
在这一期间,老师认识到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好处,但存在着信息技术设施等相关设备欠缺,无法适应日常课堂教学需要的现象。全国很多地方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也处于这一时期,各校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设施,但由于缺少高素质人才,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止步不前,教育信息化面对着“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囧境。
(三)“融合”式发展,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
“融合”式教育,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并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使之能有效运用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老师可通过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网络平台,借助因特网进行教学与科研,进而提高其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老师通过积极的指导与帮助,开展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与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信息化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但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初中各学科教育的深入融合,还可以增强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园与设施。尽管信息对教学的影响已开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由于大多离“融合”甚至创新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仍然难以融合与创新,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仍然任重道远。
因此,在课程的信息化教育中,信息化与课程教育的连接关键点在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相对弱化,而借助应用信息化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会让学生在区域的视听资料中对各个地方加以分类,从而使其区域认识能力得以训练。此外,通过对学生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既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做好对学生的课堂反馈收集,也可以让老师在所采集的信息统计中,及时地发现学生现阶段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初中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现状及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行业要想达到高速的健康增长,人力资源就至关重要。而计算机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领路行业,未来之长远,将无出其右。优质的电脑人员具有完备的电脑专业技能,可以极大节约硬件的投资成本,因此可以在宏观上节约资源,达到最佳经济效益。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有招揽优秀人才的渠道。当前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人员求职大多以市场经济为发展基础,所以相应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取信于民,可以留住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只是技能水平还参差不齐。要想成功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就需要逐步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训练,但又不能流于形式化,要更有效地提高教师其技术技能。同时还要严格规范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不要产生“看完即可、挂机放播”这样走过场式的现状,因为这样的耗费金钱、浪费时间的训练毫无意义可言。
(三)进一步增强培训内容的专业性
现如今,教师培养中理论性太多,真正可执行、可掌握的东西太少,这些问题只能让教育者越发高屋建瓴、脱离实际,让学生越发跑过场、跑形式。互联网信息技术主要应该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等四大门类,而其中的应用教学比较多的是多媒体,所以教师不应该用大篇幅或大道理不断介绍其他的有关网上信息技术,而应该注意实践,做好有关多媒体的教学。教师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但必须要是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员。它并不是完全理解软件系统的运行机理,而是要了解某些程序的应用方法和基本操作。所以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只是证明技术达标,只能证明过去,说明不了现在,也应对不了未来。
(四)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
当前,虽然计算机设备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但还是进入不到初中学校的日常教学,诚然这指的是在农村,虽然县城城区初中的计算机设备已经基本配置完善了,但乡村初中的各种设备仍然要更加完善,而且光有硬件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宽带,因此互联网的信息化教育仍然无法普及,难于推进。农村初中并不仅仅是缺少或网线缺宽带,还有诸如断电、学校设备老旧等问题。总之,硬件环境缺乏保证,人才并无用武之地。
(五)进一步完备网络教学资源
教师授课时需要大量的课程素材,也需要长期的课程积淀。计算机的设计初衷中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做到数据共享,所以学校就需要主动组织师资搜罗資源,并搭建网络共享平台,使用百度网盘、腾讯云盘、360云盘等网盘设备,把教育资源分门别类,既能够用作优秀教学信息的储存,又可用作培训后辈新生的标准课程。人人拾柴火苗高,市面上有许许多多名校的教辅课件,尽管其间也不乏模仿沿用,但它的确是名牌学校师资队伍努力寻找、创新改编的结果。而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想办好学校,就需要进行高度的教育信息化,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紧随时代的步伐,教育出信息化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洞口县我市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尽管已做出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以架平台、购系统、配应用为主,对具体使用功能重视有限,还处在早期应用状态,远未到达充分实现应用的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中国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目标,初中学校都要坚定的贯彻与落实战略思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教师队伍的现代技术培养,经常组织学习信息化实践方面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在丰富的实践教育中总结经验,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初中各学科教育活动实现深入结合。
参考文献
[1]姜乃强.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教育家,2016(21):46.
[2]杨宗凯.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