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针对性护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实施效果分析

姜丹丹

赤峰市安定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 目的:观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实施抽签法,将39例纳入比较组,采取常规护理,将其余39例纳入实验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组间病情程度、睡眠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情程度相比于比较组较优(P<0.05);比较组睡眠质量差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比较组(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针对性护理,不但提高病情控制效果,还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满意度的提升也有着积极影响,具备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睡眠质量;针对性护理
DOI:10.12721/ccn.2024.15736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和大脑结构、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典型症状包括混乱的思维以及情感反应,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利影响[1]。在精神分裂症治疗的过程中,还需加强护理配合。针对性护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目的性、计划性护理方案的制定,有助于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旨在分析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价值,选取了2022年1月-2023年10月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参与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通过抽签法,将其分成比较组和实验组,各39例。比较组22-68岁,均值(43.25±3.06)岁,男22例,女17例,病程1-12年,均值(5.31±1.22)年;实验组年龄23-70岁,均值(43.17±3.09)岁,男21例,女18例,病程1-11年,均值(5.09±1.27)年。对比组间基本资料,P>0.05,无明显差异,可比。

纳入要求:(1)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遵医行为良好;(3)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要求:(1)患者在妊娠期或哺乳期;(2)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3)患者中途退出。

1.2方法

比较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口头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

实验组:在比较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疾病知识讲解,及时提供疑问解答,强调积极心理对病情控制的价值,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以及行为。加强和患者交流,鼓励和引导其勇于表达自身感受和想法,提供开导、劝解与支持,注重预后良好病例的分享,增强患者康复信心。(2)用药指导:将药物使用方法详细且准确告知患者,加强用药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并反馈给临床医生,对药物治疗方案加以调整。(3)生活指导: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鼓励患者积极进行阅读、冥想等行为,并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严禁烟酒,保持身心放松。(4)睡眠指导:引导患者创设良好的居家环境,注重室内清洁、消毒以及通风,通过绿色植物加以装饰。在睡前,不可饮用咖啡和茶等刺激性饮品,不宜观看恐怖、搞笑等视频和书籍,可通过泡脚、轻音乐播放等改善睡眠质量。(5)社会支持:引导家属积极陪伴患者,一起聊天、旅行,鼓励其加强对患者用药等情况的监督,若存在异常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此外,鼓励患者多和朋友、病友、陌生人等进行交流,积极参与文娱活动。

1.3观察指标

(1)病情程度:通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估,分值在30-210分之间,评分越高则说明病情越严重。

(2)睡眠质量:判断依据选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指标分值范围在0-3分,评分越高则说明睡眠质量越高。

(3)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判断,采取百分制,评分超过60分,则为满意,未超过60分则符合不满意的判断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选取SPSS25.0,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方法分别为(x̄±s)、t值;计数资料的表达以及检验方法分别为[(n)%]、X2值;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情程度对比

实验组病情程度评分为(41.18±6.75)分,比较组为(49.22±6.88)分,差异突出(X2=5.2094,P=0.0000)。

2.2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根据表1可知,实验组睡眠质量优于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睡眠质量观察[(x̄±s),分]截图1741069058.png

2.3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和比较组满意度分别为97.44%(38/39)、84.62%(33/39),存在明显差异(X2=3.9235,P=0.0476)。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精神障碍疾病之一,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和遗传、妊娠期以及后天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包括幻觉、错觉、思维混乱等,可伴焦虑、抑郁、攻击暴力等阴性症状,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时危及患者家属和社会公众安全。精神分裂症存在病程长等特点,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故应加强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运用病情监测、口头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措施,能够为患者恢复创设良好条件,但存在针对性、系统性不足的特点,导致整体护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针对性护理结合患者情况,能够制定针对性和适用性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具备人文性、科学性等优势,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心理疏导在增强疾病认知以及缓解消极情绪方面有着显著效果,有助于阴性症状的缓解,确保患者身心健康[2]。用药指导能够为用药合理性提供保障,促进药物治疗效果的安全性的提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生活指导能够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控制疾病影响因素,同时可以丰富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碍,睡眠指导的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休息环境,养成良好作息,全面改善患者睡眠质量[3]。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了多方面支持,能够保持患者具备良好身心状态,增强护理效果,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病情程度评分相比于比较组较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组睡眠质量明显差于实验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比较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够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悦,许冬梅,林惠娜. 基于根因分析法针对性护理结合正念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11): 2689-2692.

[2]谢小坚,施思. 针对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2): 439-441.

[3]陈芸. 生物反馈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 (06):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