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幼儿劳动方法指导,帮助幼儿获得劳动能力
在幼儿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要结合幼儿情况,重视对幼儿劳动方法、劳动技能的指导。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要加强劳动意识的启发。比如,在区角活动中,通过“娃娃家”角色活动,引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喂饭、叠衣服、收拾卫生等。在中班,可开设操作区,引导幼儿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如在玩具组装区,提供相关的维修工具,指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简单的维修工具,包括如何使用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如何拔钉子,等等。另外,劳动教育还要重视渗透劳动规则。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劳动环境,要结合不同的劳动内容,引导幼儿合作交流,共同完成[1]。一日生活是丰富的,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在自由活动时,可组织幼儿分工去浇花,在此过程中锻炼幼儿如何接水、如何拧紧壶盖、如何正确地给不同植物浇水,从而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激发幼儿对劳动的热爱。
二、加强进餐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获得独立进餐能力
吃饭不仅仅是吃进食物,更关系着幼儿的完整发展今天的家长既重视又不重视孩子的饮食。说重视,是因为比起上一辈人,很多父母会花大量时间为孩子准备精美营养的食物,会随时随地带着水果小食以防孩子喊饿,会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焦急万分,这表明家长们承认身体的重要性,知道生理健康是智力、情绪等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另一方面,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隐含的功利性心态——把身体仅仅看作是需要填充营养的容器,是服务于智力发展的工具,把孩子进餐这件事当作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追着、哄着、逼着孩子把足够多的食物吃下去,只要保证身体这台机器正常运转不掉链子就安心了。家长们关注更多的是“吃饭”本身,而没有真正从学习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进餐。其实,吃饭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其中有很多教育正在进行。对幼儿而言,进餐不光是为了满足营养摄入的需要,还是他们认识各种好看又好吃的食物,探索自己的身体,练习手部动作,感知自身活动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享受丰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了解饮食的礼节、禁忌、传统风俗、制作方法等社会文化的过程。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幼儿获取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此外,还能够让幼儿在文化的熏陶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饭桌时光是我们每个人对家最生动、最深刻的记忆,吃饭可以说是最自然的生活教育。当发现孩子吃饭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单纯在技术层面讨论教育方法,任何教育如果只求管理方便,就会失去教导的本质。正所谓“工夫在诗外”,家长在教育中也要有“航拍”视角,跳出问题本身,全面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言行,从根本上分析各种影响因素,进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幼儿不良的进餐行为,并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长久续航的支持。
三、加强入睡引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视频讲解,形象展示针对幼儿制作的视频多半有着形象的动画、欢快的曲调,这些元素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确保幼儿从视频中学到更多知识。要借助午睡前的时间宣传理念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样的视频,展现幼儿需要自己完成的事项以及完成这些事项的方式,这样能够让幼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午睡前的任务,也能让幼儿逐渐形成自理意识。午睡前,幼儿需要脱下一部分衣物,待午睡后幼儿要再穿上这些衣物。然而很多幼儿无法辨认裤子等衣物的正反面,因此难以依靠自己穿好衣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引导幼儿辨认裤子的正反面。教师可播放这样的动画视频—一个幼儿在穿裤子,同时说道:“男孩子裤子的前面呀,有一扇小小的门,小小的门用来干什么,原来是来解便便,小门有真的门,也有假的门,找到小门就把它穿到前面。裤子还有小兜兜,小兜兜,手向前,放东西,很方便。”这样的视频有着趣味的讲解和形象的示例,幼儿会一下子记住其中的内容,而且视频简短,很适合幼儿睡前观看。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向幼儿展示午睡的重要性等内容,以达到引导幼儿形成自理意识的目的。利用幼儿进入午睡的过渡时间进行宣传,不仅能够悄然对幼儿渗透自理意识,还能够让幼儿学到生活常识,这对于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大有裨益。在此过程中,视频无疑是引导幼儿掌握生活常识的好助手,与幼儿的兴趣相契合。
四、加强安全教育,为幼儿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幼儿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这是一项日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树立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安全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家园合作活动形式,吸引和鼓励家长与幼儿积极参与到有关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中。首先,可以组织安全演练活动,通过创设相对真实的情境,锻炼幼儿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比如,在开展“地震逃生演习”活动时,模拟在家中突然发生地震,需要紧急避险的场景。警报一响代表地震发生,家长和幼儿就要开始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逃到户外视为逃生成功。实际演练过程中,教师用第三视角进行全程跟拍,活动结束后为幼儿进行播放,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找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讨论正确的逃生方法。其次,可以将安全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在“我是小小驾驶员”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家长扮演交警,幼儿扮演司机。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学习了要根据红绿灯过马路,知道了要抵制闯红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危险驾驶行为。此外,可以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邀请了职业为运动员、体育老师、健身教练的家长担任助教,他们在体育活动开始前带领幼儿热身,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调整运动姿势,保障幼儿运动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宝花.基于幼儿生活,构建毕业典礼——大班毕业典礼组织的思与行[J].幼儿100(教师版),2022(6):17-19.
[2] 沈泽炜.浅谈“区中区”视角下提升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为例[J].教师,2022(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