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信息化价值分析与路径探索

张企博

沈阳市皇姑区珠江街第五小学

摘要: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专家所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经济背景下也催生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模式。而当今我国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均衡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但教育公平视域下的教育信息化价值却值得进一步分析,并在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后,剖析出有效路径,进而均衡我国教育差异、促进学生享受信息化益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蓝图。本研究将以教育公平的视域进行切入,对教育信息化价值进程分析,并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价值分析;路径探索
DOI:10.12721/ccn.2024.15705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信息化关系分析

教育公平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也备受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曾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公平”与“质量”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为首要发展目标。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的行动计划中曾提到“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限途径”。宏观文件中都明确的点出二者的关系——相辅相依、互利共存。

教育是一种过程,因此教育公平是一种动态现象,且常常伴有历史性因素。OCED将教育公平划分为:机会——过程——结果的三阶段公平程度。在教育信息化的全新模式下,OCED的三公平阶段又有了全新的阐述:机会——起点,学生基础均衡,教育配置基本相等,每名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信息资源;过程——动态,学生能够借助信息资源完成自身个性化发展并呈现优质进程;结果——发展,学习过程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内化为个人的全新信息产出结果。

教育公平视域不是让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而是让其的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材施教,进而施其所长,这才是教育公平的导向标。而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在让学生施其所长上有着秉要执本的作用。在特殊时期,教育信息化成为保障日常教育教学的唯一途径,各级各类政府在保障顺利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去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资源、信息媒介、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学生数字素养、教师融合能力等都是在教育公平视域下所需要分析的内容,也是信息化促进常规教育工作的重要元素。

因此,二者关系在教育的新模式发展中紧密相关,且存在巨大的融合价值。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并对教育信息资源时效性、师生信息化能力以及管理机制等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信息化价值分析

1.资源与机会的均衡性

教育信息化的一最大优势就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从而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并提高共享性。在信息背景下,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输送到教育不均衡地区,从而让受教育者都能够最大程度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正如上文的OCED教育公平三阶段所说,教育信息化可以最大程度上去缓冲过程阶段的矛盾,从而达到教育的相对公平。以教育信息作为媒介,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教育地区倾斜,以达到教育公平这所天秤的稳定。

2.个性化的教与学

  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导向标。当前的课堂教学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个性化教学。而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则可以通过云端教学,在兴趣爱好上进行选择,从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搭起双向沟通的桥梁,实现“个性化的学”。例如,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就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从而对学生所喜好的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进一步对感兴趣板块进行深度挖掘,提高专适性。

3.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教育公平的一分支就是教师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而教育信息化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时空进行链接,教育优质区域与教育弱势区域共同进行培训探讨,共研共学共享优质教育成果,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均衡指数,为偏远地区的教师,最大程度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减少经济负担,进而在OBEC模型下的三阶段的动态阶段实现公平性。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有效路径探索

1.加强教育资源基础库建设

教育资源基础库是教育信息进程的基础,因此,优质的教育基础库之于教育信息和教育公平来说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当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团队、教育理论学者以及一线骨干教师等进行深度合作。确保教育资源基础库中有着与现代教学内容相吻合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过程公平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部门还要进一步处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互联共享,互研共建。以高质量高数量的优质教育内容填充教育资源基础库,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最大程度促进教育公平的正向作用。

2.电子教材的有效利用

科学化的电子教材不仅仅是給学生书包“减负”的产物,其也是掀起基础教育教材全新革变的关键推手。个性化的电子教材实则聚集了大量优秀一线教师的教学结晶,可以最直接的将优质教育资源呈现给学生。但目前对于电子教材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应当进一步去利用并剖析如何发挥优势,将其功效性发挥至最大。

3.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程度

教师是进行教育的讲授者,也是教育公平阶段的“催化剂”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与数字素养。作为缩小教育知识鸿沟的关键一环,教师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再提高,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不仅如此,各级教育部门还需借助网络远程端进行教研培训,与其他教育区域进行交流,杜绝“闭门造车”的现象,以教育信息的快车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四、结语

教育公平历来是教育发展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但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资源以及教师水平等存在差异,对教育公平定会产生部分影响。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地缓解以上问题的矛盾并发挥重要作用。虽目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阻力尚且存在,但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的扶持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产业不断发展,将会有能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该领域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将OBEC模型的三阶段实现“完全公平”。

参考文献:

[1]单俊豪.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现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6)1-5.

[2] 李学书,范国睿.未来全球教育公平:愿景、挑战和反思——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02):6-11.

[3] 袁振国.教育公平的中国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1-5.

[4]徐欢云,胡小勇.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图景、焦点与走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6):29-34.

[5] 闫寒冰.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演进特征与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22-26.

[6] 徐水晶.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J].调查与研究.20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