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肺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方法研究

董楠 姜丽 吴祥庆 胡佳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对肺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究;方法:从肺栓塞呼吸内科中选取46位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使用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诊治方法,检查患者心电图并通过溶栓实现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结束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心电图变化,治疗前后患者各项参数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特征(P<0.05)。结论:对比治疗前后临床数据,在经过心电图检查以及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患者病症有明显改善,在临床领域具有实质性意义,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肺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方法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6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肺栓塞是目前临床领域一种常见的疾病,心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病症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肺部循环系统受到栓子阻塞肺动脉阻碍,病发之前没有任何预兆,较为突然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并且在诊断过程中有很大概率会出现漏振或误诊等情况,每年都有患者因此死亡。为此目前急需一种有效的措施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效果。

1肺栓塞

肺栓塞亦称肺血栓栓塞,“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是内因性和外因性软木妨碍肺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如果再出现肺出血或坏死者,就被称为“肺梗者”,从临床上很难区分。肺的全部颜色都是临床症状,内源性或外源性软木可以阻止肺动脉的主干和分化,从而引发肺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肺塞子的软木的种类有血栓、血栓、脂肪软木、羊水塞、肿瘤软木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栓。静脉血栓出现是导致急性肺传播的主要血栓,必须对其给予足够重视,通常情况下血栓主要来自人体下肢结构例如盆骨,大部分血栓存在与静脉血管当中。伴随肺动脉规模不断收缩,肺动脉各个部位可能都会受到血栓影响。若阻塞面积较大,则表明病情极为严重,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若不及时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病人有很大概率会直接死亡。若只是细小分支被堵塞,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明显,诊断过程中极易被忽略。

2资料与方法

2.1研究资料

此次活动从肺栓塞呼吸内科中选取部分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例如是否患有遗传病等。筛选所有问卷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患者参与此次活动,共计46人。其中有男性患者34位,女性患者12位,他们年龄大多处于44-57岁这个区间内。对上述探究对象进行全方位检测之后发现,有25名病人患有肺阻塞,15位病人患有冠心病,最近一段时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12人,3名探究对象肺部出现感染迹象。这些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如下:39位患者伴有咳嗽等症状,34位病人感到呼吸不畅,5名病人伴有咳血等情况。此次探究活动开展之前,向所有参与者进行了详细介绍,如目的以及方案等,所有患者均资源参与此次探究活动并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2.2方法

此次对选取的46位患者进行治疗,以心电图检查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以此掌握病人病情状况,者也是治疗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疑似病人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时确定患者当前心率基本情况。为保证治疗效果,此次活动选用12 h的治疗方法。第一溶栓治疗要注意药剂使用量,之后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剂注入病人血管当中,等待一定时间利用微量泵对患者进行检查。抗凝治疗过程中,以肝素为主体,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将药物注入血管中,若患者之前从未接受过肝素治疗,医护人员要控制好注射量,80 U/kg效果最佳,治疗阶段要依照活化凝血酶花费的时间调整当药剂输入量,肝素注入结束之后,使用华法林继续治疗。

2.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探究期间生成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并以频数对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验证,可以看出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特征。

2.4观察标准

检查患者血液变化以及当前患者心理波动,对其内部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进行检测,同时对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探究,以此为基础对患者当前身体状态进行判断。患者治愈标注如下:病人各项指标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不见,心肺功能未收任何影响,呼吸通畅:病情逐渐好转;临床症状较治疗之前相比所有改善,指标正常没有任何异常,病人呼吸逐渐区域正常;无效治疗: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并未有任何改变,病情甚至加重且呼吸更为困难,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出现异常。

3研究结果

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血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含量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同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治疗之前进行对比有一定提高,两者数据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体现了统计学特征P<0.05,这说明患者在接受专业化治疗之后效果明显详情见表1。对患者出院信息进行统计之后发现,此次探究活动选择的46为患者,其中有36人被完全治愈,而效果明显也有8人,其余两人没有明显效果。综上所述,有效率占总体95.65%。说明经过心电图检查之后,使用溶栓以及抗凝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可在医疗领域推广应用。

表1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

7.png

4讨论

肺阻塞属于呼吸类疾病,死亡率较高,诊断难度较高,经常出现漏诊或误诊等情况,以致于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并且由于肺阻塞具有突发性,故死亡率较高。患病之后病人肺循环系统受到影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患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治疗,这无疑会增加生活负担,前期诊治和治疗能够缓解病情,提高治愈率的同时降低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医生主要利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价值,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医生可根据心电图变化进行诊断,同时使用抗凝联合溶栓进行治疗。为保证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对病人进行检测,以此掌握患者当前生命体征,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判断。治疗期间,医生要加大观察力度,掌握血栓发展状况以及形成,防止病情加重。有关资料表明,导肺栓塞病发的原因有许多,且缺少较为显著的特征,包含骨折、心肺疾病等,这些均会导致肺栓塞形成。从医疗层面来看,若想缓解病情,提高治愈率,医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法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以便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患者进行检测,利用溶栓和抗凝进行治疗,心电图异常频率明显低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数据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特征,治疗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加强心电图检查,并选用科学的救治方案,以此提高治愈率在临床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效强,杨培文,朱巧红,等.关于3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9,032(003):726-727.

[2]次珍.呼吸内科临床诊治肺栓塞患者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009(003):70-71.

[3]赵璇,郑彩凤,张文须.浅析肺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38期,18页,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