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典型通信装备复杂电磁环境电磁防护技术

苏留军

山西中电科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 在电子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复杂电磁环境涉及我国社会安全发展问题,为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变化,需要提升典型通信装备防护性能,为我国滇西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典型通信装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防护效果,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构建2U屏蔽绩效仿真模型,从屏蔽材料、开孔数量、开孔形状、缝隙厚度、机箱内位置等方面研究电磁防护效能,为后续典型通信装备升级提供新思路,以期促进我国典型通信装备发展。
关键词: 典型通信装备;复杂电磁环境;防护技术;仿真实验
DOI:10.12721/ccn.2024.1570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信息化作战背景下,完成信息数据高质量传输、交换是重点,然而,受复杂电磁环境因素的影响,典型通信装备的电磁防护效果直接威胁信息化平台作战效果。因此,为了提升作战平台的安全性,积极开展典型通信装备电磁防护技术研究,分析影响2U屏蔽机箱屏蔽效果的因素,旨在增强其电磁屏蔽效能。

一、典型通信装备电磁防护研究

(一)典型通信装备受扰分析

在信息化战场下,复杂电磁环境促使作战的难度增加,为通信系统的要求随之加重。在战场作战期间,需要利用电磁环境完成信息传递,而通信系统在参与作战期间受电磁环境的影响,造成数据传输中断。如数据传递正常的情况下,传输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量,进而影响作战效果。

(二)典型通信装备受扰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干扰信号对通信设备的影响,开展不同强度干扰信号下典型通信装备受扰数据情况,详细数据可见表一。通过数据可以看出,900MHz~1.5GHz频率分布大量的干扰信号,通信设备出现明显的敏感特征,如数据丢帧。

表一  典型通信装备受扰数据统计

1.png

二、典型通信装备电磁防护技术研究

(一)研究思路

2.png

图一  研究思路图

(二)模型建立

结合实际典型通信设备尺寸,设计2U屏蔽机箱模型,如图二所示。该模型侧面有缝隙,前侧面以及后侧面有操作面板、通风孔、电源开孔、信号开孔,上述均会对机箱屏蔽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3.png

图二  2U屏蔽机箱模型图

三、典型通信装备电磁防护仿真实验

(一)屏蔽材料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构建2U屏蔽机箱模型,选择铁、铜、铝作为机箱屏蔽材料开展电磁防护仿真实验,三种材料的屏蔽特性不同,详情可见表二,进而对2U屏蔽机箱的电磁防护屏蔽效果产生影响。在仿真实验后,将三种材料真实屏蔽仿真效果绘制成图,如图三所示,在低频2U屏蔽机箱屏蔽喜爱过主要受屏蔽材料影响,其中信号频率在100~700MHz时,铁屏蔽效果最佳,信号频率在700MHz~1GHz时,铜屏蔽效果由于其他两种材料,但是,三种材料的整体屏蔽效果差距不大,综合多方因素分析,2U屏蔽机箱主要选择铁、铜材料完成典型通信装备电磁防护。

表二  铁、铜、铝屏蔽材料特性

4.png

5.png

图三  不同材料屏蔽效果仿真结果

(二)开孔数量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开孔数量对2U屏蔽机箱的屏蔽效果有一定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开孔数量的屏蔽效能,在开孔数量一致的情况下,开展开孔数量屏蔽效能仿真实验分析。如图四所示,分别对一孔、四孔、九孔屏蔽效果分析。

6.png

图五  三种开孔数量示意图

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图五可以看出,屏蔽效果与开孔数量呈现正比例发展关系,同时,为了提升屏蔽效果,不同的开孔位置需要设计不同的开孔数量,例如,机箱通风口位置采用单孔屏蔽效果更好,腔体表面采用多孔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外界电磁信号对机箱的影响。

7.png

图五  不同开孔数量屏蔽效能仿真结果

(三)开孔形状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不同开孔形状对2U屏蔽机箱屏蔽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将开孔面积不变、开孔为9孔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探究开孔正方形、圆形对2U机箱的屏蔽效果。仿真实验结果可见图六,在150MHz~900MHz段,圆形开孔形状的屏蔽效果较强,900MHz~1.5GHz段机箱的谐振频率产生改变,谐振频率处正方形开孔效果明显,但非谐振频率处依旧圆形开孔屏蔽效果更佳。因此,基于电磁脉冲对孔缝的影响,在开孔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圆形孔,旨在强化电磁防护效果。

8.png

图六  不同开孔形状屏蔽效果仿真结果

(四)缝隙厚度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将2U屏蔽机箱缝隙长度设计为100mm,缝隙厚度分别为0.1mm、5mm、10mm,开展缝隙厚度屏蔽效果仿真实验分析,屏蔽效果如图七所示。

9.png

图七  缝隙厚度的屏蔽效果仿真结果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缝隙厚度为0.1mm时,2U屏蔽机箱的屏蔽效能最差,当缝隙厚度上升时,机箱的屏蔽效果不断提升,在厚度达到10mm时,缝隙不投波,电磁屏蔽效果最佳,非谐振频率在70dB,能够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屏蔽要求。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在典型通信装备设计期间,增加缝隙后续需采用重叠递进方式,在减小入射波角度的基础上,增加装备的屏蔽效果。

(五)机箱内部不同位置屏蔽效能差异

为了分析机箱内位置对屏蔽效果的影响,在730MHz频率下设置九个监测点,如图八,测量不同位置的屏蔽效果,仿真实验得出具体的屏蔽效能数据,详情可见表三。结合2U屏蔽机箱的实际情况,机箱内部空间相对交响,因此各个监测点的屏蔽效能差异相对较小。但是,监测点8、9距离通风孔较近,相比之下屏蔽效果较差,而监测点6、7距离电源以及信号孔较近,整体的屏蔽效果较高,监测点1位于机箱中心,屏蔽效果达到最高。通过仿真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孔缝附近的耦合场较强,典型通信装备在设计阶段,需尽量远离孔缝,增强系统电磁防干扰效果。

10.png

图八  机箱内九个监测位置图

表三  机箱内同一频点不同位置处屏蔽效能

11.png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典型通信设备面临复杂环境的威胁,要想提升作战平台安全稳定性,需要开展复杂电磁环境电磁防护技术,从典型通信装备受扰机理出发,重点分析影响装备屏蔽效果的因素,为后续典型通信装备设计升级提供参考意见,实现优化装备效能的同时降低设计生产成本,促使典型通信装备能够尽快适应复杂电磁环境,增强信息化作战平台地域电磁脉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边永亮,王永胜,郭文卿,李伟. 关于智能电磁防护材料及技术的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2022,(04):145-148.

[2]王永胜,郭文卿,李伟. 某型雷达车辆驾驶舱强电磁防护技术研究[J]. 安全与电磁兼容,2021,(01):63-66+111.

[3]刘振林,杨光,段难,万华翔. 高功率微波导弹对战场环境的影响及对抗技术研究[J]. 微波学报,2020,36(S1):358-361.

[4]路延,贾翠霞,唐晓斌,武剑. 典型通信装备复杂电磁环境电磁防护技术研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14(07):73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