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土地塌陷等,对耕地和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灾害不仅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影响土壤肥力,破坏农业生产基础。由于农田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灾害的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质环境的复杂多变、技术手段的不足、高昂的投入成本以及综合管理的难度。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亟需探索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技术,如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程治理技术、生物工程与植被恢复以及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土壤稳定性,减少灾害风险,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农田地质灾害的分类与特征
1. 农田地质灾害的分类
农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农田土地遭受破坏的自然灾害。主要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土地塌陷等。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壤或岩石沿着斜坡滑动,常发生在降雨或地震后。农田受滑坡影响时,土地表层被破坏,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和石块混合形成的流体,常发生在强降雨后,尤其是在山地和坡地。泥石流对农田的冲击力强,会将肥沃的土壤冲走,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土地塌陷是指地下空洞的形成导致地表下沉,通常发生在地下水过度开采或矿产资源开采后。农田中的塌陷现象不仅破坏土地,还可能导致农田排水系统的损坏,影响农业灌溉和作物生长。这些地质灾害对农田的影响深远,因此了解其类型和成因,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2. 各类型地质灾害的特征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一种严重的破坏性现象,根据其特征不同,可以分为滑坡、泥石流、地震和塌陷等几种类型。滑坡是一种沿着斜坡面发生的地质灾害,特征为土体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滑坡通常发生在降雨、地震或人为开挖后,其速度从缓慢到急剧变化,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土地损失和建筑物毁坏。滑坡的特征还包括地形变化明显,如山体后退、裂缝增大等。泥石流则是由降雨引发的,由泥沙和碎石混合形成的流体流动。泥石流具有流速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可以迅速冲刷和覆盖农田、道路等区域。其特征表现为泥石流体积大、含砂量高,流动时对地面产生强烈冲击,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资源流失。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特征是震中区域发生剧烈震动和地面裂缝。地震的破坏作用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影响显著,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和泥石流。塌陷则是地下空洞形成后地表下沉的现象。其特征包括地面突然下陷形成坑洞,影响范围不定。塌陷常因地下水过度开采或矿产开采而发生,对地面设施造成直接威胁。了解这些地质灾害的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
二、 农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1. 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
农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挑战之一,是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农田地区的地质结构各异,如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它们在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坡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风险评估难度加大。首先,不同类型地质结构的排水能力和土壤稳定性不同,这会影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条件。例如,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排水不畅,更容易发生泥石流。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滑坡的风险较小。其次,土壤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也会影响灾害的成因和发展。粘土土地更易发生泥石流,而沙质土地则更容易塌陷。此外,地下水位的波动和地下结构的复杂性也会对地质灾害产生影响。此外,地质环境的复杂多变还体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雨、干旱等)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无疑加剧了农田地质灾害的风险。
2. 技术手段的不足
农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现有技术手段的不足。尽管防治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首先,现有监测技术的精确度和实时性常常不足。虽然遥感技术和地质探测仪器可以提供有关地质灾害的初步数据,但这些技术往往无法全面、实时地反映地质环境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现有技术的探测精度可能不足以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其次,防治措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有限。许多防治技术是针对特定地质环境设计的,一旦面对地质条件或气候条件的变化,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例如,某些地区依赖的土壤加固技术可能在遇到极端降雨或长期干旱时失效,导致防治效果不稳定。此外,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也存在困难。虽然单一技术可以解决某些问题,但地质灾害通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将监测、预警、预防和修复技术有效整合,以形成全面的防治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投入成本高
农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投入成本高。防治措施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监测、预警、加固和修复等方面。高昂的成本不仅包括先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还包括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服务的费用。例如,安装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和建立实时数据分析系统需要巨大的初期投资。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难以承担这样的大规模投入,导致防治工作难以全面覆盖。此外,防治措施的实施往往涉及大规模的工程作业,如土壤加固和排水系统建设,这些工程费用也很高。高成本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难以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技术研发和资金筹集方面进行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技术的可及性和有效性[2]。
4. 综合管理难度大
农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综合管理难度大。防治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如监测、预警、修复和应急响应,这些方面需要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首先,地质灾害的复杂性要求对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但不同技术在实施时的效果和时机可能不同,需要精确调整和配合。例如,实时监测系统和灾害预警系统需要与现场救援和修复工作无缝对接,这对管理者的组织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其次,防治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专业机构和农民的合作,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也往往存在困难。由于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如何协调各方行动,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管理难题。
三、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
1. 地质因素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因素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地质因素包括土壤性质、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首先,土壤性质是影响农田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和侵蚀抵抗力存在差异。例如,砂土排水性较强,但易受风蚀;而黏土则容易积水,但对滑坡的抵抗力较差。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土壤湿度、粘土含量及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其次,地形地貌对农田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坡度较大的地形更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尤其是在降雨量大或土壤水分过多时。相反,平坦的地形虽然不易发生滑坡,但可能遭受水土流失和积水的问题。地形的起伏变化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严重程度。最后,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同样关键。地质结构包括地层的厚度、岩石的裂隙、断层的分布等。如果地层结构不稳定或存在较多断层,地质灾害如土壤塌陷和滑坡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地质因素在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和防治农田地质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
2. 气候因素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中,气候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温度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这些因素对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首先,降水量是影响农田地质灾害的重要气候因素。大量降水会增加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土壤的稳定性,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是在短时间内降水量骤增的情况下,如暴雨或雷暴天气,土壤的承载能力难以应对,会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滑坡现象。其次,温度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气温的剧烈波动,特别是冬季冻融循环,会导致土壤体积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发土壤结构的破坏,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此外,长期的高温干旱会使土壤变得松散,易于受到风蚀或水蚀的影响,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最后,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洪水等,会显著改变农田的地质环境。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和滑坡,而洪水则可能造成农田的淹没和泥石流,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3]。
3. 人为因素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从而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首先,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被大量开垦、占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这使得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抗侵蚀能力减弱,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现象加剧。当再次遭遇降雨时,这些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其次,农业活动和管理方式亦对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过度耕作、过量施肥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结构的恶化,使土壤的持水能力下降。此外,农田排水不当或水资源管理不合理,可能导致农业用地在降雨后出现积水,进一步引发土壤的松动,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最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为因素。道路、渠道和水库等工程的建设常常会扰动自然地貌,改变水流的走向和排水情况,从而增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由于工程施工中不当的地质勘测和应急预案不足,也可能造成灾害风险的提高。
4. 发生规律的空间与时间特征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与时间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有效防治地质灾害至关重要。首先,从空间特征来看,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形、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地形上,坡度较大的地区如山地和丘陵地带,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而平坦地区则可能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此外,不同土壤类型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和抗侵蚀性不同,沙土易受风蚀,而黏土在强降水时则容易积水和崩塌。因此,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某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易发生地质灾害,需根据具体地理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次,从时间特征来看,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季节变化和气候波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对土壤的稳定性影响显著。例如,春季和夏季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上升;而冬季的冻融循环也会影响土壤结构,增加崩塌风险。某些地质灾害还表现出年际变化的特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年份,灾害发生率通常明显增高。综上所述,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在空间上受到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而在时间上则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农田地质灾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 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1.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有效的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从而降低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首先,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地面监测通过地质传感器、倾斜仪和应变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的变化、倾斜角度和地下水位等数据。这些数据为灾害预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图像和航空监测,高效获取大面积区域的地质信息,帮助识别土壤湿度、植被变化等环境因素,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其次,预警系统的建立至关重要。通过将监测数据与历史灾害数据相结合,运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发出预警。例如,当监测到土壤水分达到某一阈值或地表位移异常时,预警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向农民和相关部门发布警报,提醒采取防范措施。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为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及时响应,能够显著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治理技术
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工程治理技术是关键措施之一。这些技术通过物理手段改善土壤稳定性和减少灾害风险,帮助农田恢复安全生产条件。首先,土壤加固是常用的工程治理技术。通过施加粘土、石灰或水泥等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例如,注入化学固化剂可以增强土壤结构,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坡地或易受降雨影响的地区。其次,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通过修建排水沟、地下排水管道和截水沟,可以有效排除农田中的多余水分,减少土壤饱和度,降低滑坡和沉降的风险。特别是在降雨频繁的地区,完善的排水系统能够显著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4]。
3. 生物工程与植被恢复
在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生物工程与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根系结构,帮助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如深根系植物、草坪植物等,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颗粒,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滑坡和水土流失的风险。其次,植被恢复是另一种关键技术。通过在受灾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可以重新建立生态平衡。植被覆盖不仅能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击,还能提升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植被的恢复过程包括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布局,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以确保植被的良好生长和稳定性。此外,生物工程技术与植被恢复还可以结合应用,通过系统化的生态修复方案,进一步增强农田的自然防灾能力。这种综合措施可以为农田提供长期稳定的保护,减少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农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预先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土地利用规划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在规划农田用地时,必须详细了解地质构造、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因素,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通过合理规划,可以避开高风险区域,减少灾害隐患。其次,严格管理土地利用是关键。这包括监督和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防止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监管机制,确保各项规划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此外,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还需与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通过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能够更全面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农田安全。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在农田地质灾害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保护农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农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揭示了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生机制和规律,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治理、生物工程、植被恢复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农田的稳定性,减少灾害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需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与完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地质环境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晋文,代宝峰.皋兰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地质条件分析[J].地下水,2022,44(04):173-178.
[2] 郭子豪.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
[3] 郝建军.政府工作报告[N].丹东日报,2024-01-16(001).
[4] 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5] 贺敬.云南省泸水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