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4.8亿辆,电动自行车相关企业注册量超过6万家,每年全国接处涉及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火灾警情上万起。分析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研究全链条的防治对策对于解决当前电动自行车火灾持续上升的实际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充电环节缺配设施建设,供大于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登记上牌新国标电动车数量逐年递增,但消防隐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部分老旧小区在建设之初,主要以解决居民“吃、住”为主,小区地面和地下均没有将电动车停放和充电桩棚纳入规划。新建小区在规划设计时,重点倾向于机动车车库建设,忽略配套建设电动车桩棚,停放和充电设施日渐匮乏,充电桩棚供需矛盾愈发凸显,间接导致居民小区、农民自建房、“三合一”场所、沿街门店等场所的电动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居民小区架空层作为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使用等现象屡禁不止,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1]
1.2维修环节改装行为隐蔽,难以根治。在日常生活中,部分消费群体如“上班族”为了上下班便捷,“带娃老人”为了接送小孩上学方便,“外卖小哥”“快递骑手”为了多接订单、多跑业务,主动要求电动车经营者提供解除车速限速装置,电池仓槽盒加装“块”扩大容量,更换大功率电机,提供来源不明的电池充电器等非法改装服务,忽视考虑电动车自身的安全性,产生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安全问题。这种非法改装现象点多面广,行为隐蔽且存在动态变化性,也缺少相关的举报投诉线索,难以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1.3联动环节存在阻塞滞后,难以补位。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和各部门间的权责未厘清等原因,相关监管部门对整治行动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能力薄弱,执法力度不到位,导致电动车的整治工作始终不规范,各部门之间衔接不畅通,信息分享不到位,显得势单力薄、困难重重,同时群众参与电动车整治行动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强,无法有效形成全民共管共治的新局面,大大降低整治效果。
1.4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范,有待提升。“时时讲安全、处处提安全”的意识还没有广泛深入人心,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群众对阻断电动车“乘梯上楼”现象缺乏理解和支持,仍有部分群众采取“迂回战术”携带电动车充电器、电池入户回家插排串联式充电、“裸线”充电、放置在可燃易燃物上“发热”充电等违规充电行为,对潜在的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防范手段,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同时,电动车生产企业、销售门店、小区物业人员缺乏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认知和理解,未真正意识到电动车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相关执法部门的检查、督查抱有疲于应付、敷衍了事的消极情绪。相关执法部门针对电动车整治工作各环节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也影响了群众规范使用电动车的积极性,导致违规停放充电的行为屡禁不止,电动车火灾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2对策及建议
2.1超前设施规划,未雨绸缪配套建设。推动“桩棚”建设,优化完善场所布局。住建部门提前规划需建电动车“桩棚”面积、硬件设施等基础数据的全面摸底调研,推行由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政府财政托底、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方式统一投资、建设、安装、维保、管理、运营的模式建设电动车“桩棚”。[2]消防部门推动各地在架空层设置台阶、围挡、地锁等物理隔断,居民健身活动中心搬进来,电动车“桩棚”搬出去,合理利用架空层周边闲置空间因地制宜式、见缝插针式建设“碎片化桩棚”,有效杜绝电动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等问题,大幅降低了电瓶车火灾事故发生率。安装技防设备,及时预警灭火防范。增设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简易喷淋系统等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确保及时发送预警信号并灭火,斩断火灾发生的“链条”,大大降低初期火灾由小变大,由轻微向猛烈演变的趋势。实施动态监控,实时监测违规行为。鼓励在电动车车棚内根据实际需要安装监控摄像头,明确规定在小区监控盲区或摄像头距离较远的区域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预警违规充电停放行为,发现“小火苗”迹象,确保及时反馈至消防控制室,微型消防站“1分钟响应,3分钟到场”,发挥“灭早、灭小、灭初期”的实战效能。倡导科技赋能,灵活运用阻车系统。针对电动车“乘梯上楼”“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现象,推广安装电梯智能识别阻车系统,以图像识别的大数据手段,实现电动车一旦进入,电梯自动报警、不关门、不运作,轿厢里的可视通讯屏还会发出“温馨提示”。
2.2规范溯源机制,加大改装惩治力度。加大溯源追查机制。建立生产流通环节相互追溯机制,发现存在电动自行车质量问题的线索,要向生产、流通环节进行追溯,属于本地生产销售单位的,依法进行查处,属于外地生产企业的,依法移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理。推动指导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加强技术改造,实施3C强制性认证管理,认证合格后才能出厂销售。开展电动车锂电池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动电动车锂电池生产企业以及非法组装锂电池黑窝点“网格化”监管排查,对在排查中发现的未取得3C强制认证、擅自改装等安全隐患问题,从销售维修门店倒查追溯,调查锂电池生产来源以及维修渠道,源头治理违法行为。将电动车及配件产品列入重点监督抽查产品目录,加大抽查批次和频次。
2.3完善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合力。消防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电动车销售网点、修理店铺等主体开展非法改装执法行动,重点查看电动车、蓄电池产品是否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无非法改装拼装行为,积极防控不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流入市场。建立物业考核管理机制,签订物业服务企业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承诺书,推动网格员与物业工作人员加大防火巡查力度,深入开展电动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治理工作,切实把控好初起火灾发生源头。视情向居民小区群众发放调查问卷,调研亟待解决事宜,督促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对履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探索电动车违规充电、堵塞安全出口等诉讼案件,树立典型案例,实现“诉”的价值,以案促改筑牢电动车火灾“防火墙”。[3]
2.4提升意识,增强全民安全观念。新老媒介融合,媒体远程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宣传电动车锂电池、铅酸电池的火灾危险性以及违规生产、销售、改装和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危害,引导群众自觉购买、使用符合标准的电动车,教育群众遵守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依托“五进”活动,深入一线宣传。积极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广泛张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常识,面对面讲解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的火灾危险性,多渠道提醒群众关注电动车入户充电的安全风险,主动防范电动自行车火灾。同时推广在各居民小区出入口处集中设置消防安全宣传“小喇叭”,循环播放电动车消防安全管理提示音频。采取“消防宣传进电梯”措施,在电梯轿厢内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通过轿厢内可视通讯屏引导群众规范充电,倡导群众在充电桩集中充电,统一管理,减少入户充电行为的机率。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为抓手,积极动员应急、交通等部门在城市交通要道的路口全程亮屏,滚动播放电动车火灾公益广告,开展灭火救援演练让群众全程参与,感同身受,显著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共同筑牢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屏障。
3结语
防范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既要提髙群众安全使用意识,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更要从本质上改善电动自行车内在致灾因素,只有从源头开展电动自行车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才能根除电动自行车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火灾危险。
参考文献
[1]黄平.居民住宅小区消防安全调研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 2024, (12): 245-247.
[2]吴猛.浅析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的治理路径[J].住宅与房地产, 2024, (10): 30-32.
[3]袁月.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及全链条管理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 24 (04):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