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抽取77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对促进智力发育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临床干预方式分组: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胎龄34-41周,平均(37.6±2.5)周,日龄0-6d,平均(3.2±1.6)d;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胎龄35-42周,平均(38.2±2.7)周,日龄0-7d,平均(3.8±1.4)d。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
①病情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临床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必要,予以吸氧干预。若患儿出现烦躁、哭闹等惊厥症状,应遵医予以安定、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治疗。
②维持体温:将患儿放入暖箱、辐射保暖台等中进行保暖,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内。调节室内温度为22-24℃,室内湿度为55-60%。
③喂养护理:病情较轻的患儿,予以温水试喂,无呕吐症状后,予以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中重度患儿应适当延缓喂奶时间,难以经口喂养者予以胃管鼻饲喂养,重症患儿则予以静脉营养支持。
实验组:行循证护理,操作流程为:
①成立循证小组:小组成员有新生儿科护士长1例,主管护师2例,责任护士4例。
②探寻循证问题:该病对患儿损害大,可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经治疗后仍有25%左右的患儿发生神经缺陷,导致智力低下[1]。如何避免或减轻后遗症,改善患儿智力发育成为当下最严峻的问题。
③寻找循证依据:查阅数据库、相关书籍等,搜集、归纳资料,分析、探究最佳解决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护理方案。
④落实循证护理:1)抚触护理:调节室温为25-28℃,将患儿放置呈仰卧位,于双手及患儿局部皮肤涂抹润肤乳,按照头→面→颈→胸→腹的顺序,由上及下轻轻按摩各处皮肤。随后,将患儿放置呈俯卧位,按照头→背→臀→下肢的顺序,按摩各处皮肤,10-15min/次。2)听觉刺激:为患儿播放节奏活泼、欢快的音乐,调节音量,确保其在60dB下,每次播放15min,日3次。嘱咐父母在照料患儿时,多与患儿交流,应用不同音调说话,或在不同方位晃动摇铃,训练患儿方位听觉。3)视觉训练:用颜色鲜艳的物体如红球在距离患儿20cm处轻轻晃动,待患儿注视红球后,沿水平方向移动红球,让患儿追视。若患儿难以注视、追视,应立刻进行视觉检查,确认视神经无异常后,予以光反射刺激、生物视觉刺激。其中,光反射刺激训练方法为:关闭窗帘、电灯、房门等,让房间陷入黑暗中,患儿仰卧于床上,用手电筒按照左眼→右眼→右眼下方→左眼下方进行照射,每点照射1s,5次为1组,日20-30组。生物视觉刺激训练方法为:护理人员或家属用柔和的声音、夸张的表情吸引患儿注视,1min/次,逐步延长注视时间,每天重复10-20次。待患儿能注视说话人脸后,边说话便移动脸庞,让患儿进行追视训练,训练时间及频次不变。4)触觉训练:拿出一些质地不同的物品让患儿抚摸、抓握,如软布、卡片、橡胶玩具等。或者父母握着患儿的小手让其抚摸父母的脸颊、鼻子、头发等。5)运动训练:早期协助患儿进行被动运动训练,包括上下肢屈伸、上臂交叉运动等,提高患儿四肢活动能力;6个月后,可指导患儿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抬头、俯卧、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走路等。
1.3 观察指标
随访1年,采用《0-4岁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2]对两组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包括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共156个条目,总分0-156分,以70分为分界值,评分低于70分表示智力发育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值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智力发育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两组智力发育评分均上升,对照组上升程度明显较实验组小(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智力发育评分对比[x̄±s,分]
3 讨论
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新生儿发生神经病理性损害的疾病,被称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脑组织缺血缺氧会引起脑水肿、脑坏死,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病因,然而重症患儿即使救治成功后,脑神经发生一定损害,患儿也会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后遗症[4]。基础护理以控制患儿病情为主,难以满足患儿智力发育的需求,基于此,我院应用循证护理模式,遵循科学依据,根据患儿智力发展规律,予以抚触、感官刺激、动作训练等护理,调动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兴奋性,激发脑结构功能代偿,改善患儿智力发育迟滞的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1年后智力发育评分上升至(92.06±8.33)分,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联合护理改善远期预后的重要作用。
综上,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在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海凤, 杨雪琦, 韩峰.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033(024):3799-3801.
[2]王留霞.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 032(011):111-113.
[3]邵莲涛.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013(008):159-161.
[4]刘丽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4):223-224,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