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一次或多次TACE治疗术后肝癌患者,纳入标准:(1)经活检组织细胞学或病理学检验或按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5诊断为肝癌:(2)根据程氏分型标准呵合并I型或I型PVTT;(3)肝功能Child-PughA级或B级,总胆红素<50mol/L,无大量腹水,白细胞计数>3.0X109个/L,血小板计数>50X109个/L,无不可纠正的凝血障碍及活动性消化道出血;(4)肝内至少要有1个可测量的病灶。排除标准:(1)PVTT进展为IV型;(2)合并TACE禁忌证:如Child-PughC级、不可纠正的肝功能、凝血功能障碍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55.908.30)岁,中位年龄56.5截图(Alt+A)岁。接受超声引导下门脉癌栓碘125粒子植入术,或经皮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n-41):仅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为单纯组(n=3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术前完善常规血生化指标,完善肝脏CT、肝脏增强,并进行门静脉三维重建选择0.7mk粒子,联合组中患者采用超声引导PVTT碘125粒子植入方式,术后一周后再进行TACE治疗。
(1)超声引导下门脉癌栓碘125粒子植入术
超声引导下门脉癌栓碘125粒子植入术是一种介入肝癌治疗方法,用于对肝癌进行局部控制和治疗。该手术通常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目的是将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到肝癌附近的门脉内。放射性碘-125粒子具有较短的射程,只能辐射作用于靠近植入位置的肿瘤细胞,从而实现局部治疗。这种方法常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特别是那些门静脉侵犯或侵蚀的情况。手术的具体过程可能会因医生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步骤如下:患者接受术前评估,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等,以确定适合该手术的条件。在手术室内,患者经局部麻醉后,医生通过穿刺门静脉,在超声引导下将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到肝脏内的门脉。放置粒子后,医生会进行术后的超声或CT检查,以确保粒子的正确位置和覆盖范围。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监测治疗效果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术前常规根据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碘离子计划,并确定与碘离子的个数和穿刺途径手术。采用穿刺点周围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应用15g粒子针穿刺门静脉癌栓,引入粒子植入装置,根据术前计划逐一放置粒子超声扫描之后再进行拔针。在手术采用穿刺点时进行局部麻醉,并根据手术周围情况经皮穿刺肝内门静脉二级分支引入5F造影导管至门静脉主干,门静脉造影则是确定癌栓的范围和长度。调和支架送入阻断之后,释放支架使用钢圈将其肝内穿刺通道进行控制,并做好进一步处理。
(2)TACE
TACE(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中文名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常见的肝癌治疗方法。TACE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进行,其基本原理是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直接送入肝动脉,使药物浓集于肝肿瘤内,同时通过栓塞剂阻塞肿瘤血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医生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肝动脉。在导管的引导下,医生将化疗药物(如多柔比星、顺铂等)和栓塞剂(如微小载体或颗粒)注入到肝动脉中。化疗药物被带入肝肿瘤区域,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栓塞剂堵塞了肿瘤的血供,进一步造成肿瘤坏死和缩小。完成后,医生会撤出导管,结束手术。
TACE可以提供局部治疗,有效控制肝癌的生长和转移。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ACE的优点包括局部作用、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TACE并非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具体是否适合该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应用常规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在引入导管肝动脉造影,选择肿瘤供血动脉后,经导管注入碘油和化疗药物混合入内,根据患者目前的肝脏功能、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3)同步放化疗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综合治疗形式,射线和化疗药物在分子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具有相乘作用-8。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中多数对肝癌的缓解率不超过20%且传统的全身化疗已经较少应用,对肝癌的局部治疗包括热疗、电化疗、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而瘤内直接注射化疗药物鲜有报道。瘤体注射DDP,可使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并形成局部药物高渗环境,促使DDP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抑制蛋白质合成,交叉联结补偿的DNA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综合本实验各项监测指标,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的肝肾功损害及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顺铂瘤内注射与TACE+5碘粒子植入对肝癌具有协同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单纯TACE+125碘粒子植入。可见,TACE+25碘粒子植入+顺铂瘤内注射是肝癌治疗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2.3观察指标
长期疗效,通过对比单组生存期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影响状况进行分析。短期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个月内癌栓有效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型情况下的具体影响状况。PV疗效评价,使用实体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
1.3评价指标
根据WHO推荐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可以对肿瘤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其中完全缓解(CR)表示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栓塞灶周围有肿瘤低密度影;部分缓解(PR)表示肿瘤影像缩小;无变化(NC)表示肿瘤影像无明显变化;进展(PD)表示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低密度影扩大或出现新病灶。CR+PR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在术后的1-2个月内,可以进行复查增强CT/MRI、血AFP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等检查,来评估治疗的疗效,同时也需要考虑种植性转移情况和随访生存期结果。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 ̅±s)进行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重复测量分析检验,多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两组实验室结果对比
表2 两组实验室结果对比

3讨论
放射性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放射性粒子的释放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和破坏,同时也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其他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应对能力。放射性治疗可能引起局部肿瘤区域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活化和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对整体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放射性治疗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中的一些重要免疫细胞造成损伤,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这种损伤可能会导致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可能会引起系统性和局部免疫反应的增强。研究结果可能显示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如免疫细胞亚群的调节、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等。
TACE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插入肝动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肝动脉,使肿瘤局部受到高浓度的药物作用,同时通过栓塞剂阻塞肝动脉,减少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的效果。碘粒子植入是一种放射性治疗方法,通过将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释放放射性能量,直接杀死肿瘤细胞。TACE联合碘粒子植入的治疗原理是通过TACE栓塞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处于低氧状态,增加碘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碘粒子的放射性能量可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该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肝动脉栓塞、放射性损伤等,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之,TACE联合碘粒子植入是一种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