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络的加持下, GP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能解决常规观测技术所无法实现的观测问题,具有诸多技术优势特征。尤其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GPS技术可实现全天候精准便捷监测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工程概述
青兰高速黎城至霍州段,洞口里程桩号为K110+030,设计高程为1211.532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293.405m,位于K107+580处;左幅全长4730.272m(长链:160.272m),黎城端洞口里程桩号为ZK105+495,设计高程1124.07m,霍州端洞口里程桩号为ZK110+065,设计高程为1211.59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292.32m,位于ZK107+580处。左右线均属于特长隧道,隧道总体走向呈226°~245°。
二、高速公路隧道GPS控制及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功能齐全,操作方便
GPS技术,又被称之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以及独有的技术优势,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尤其在施工测量控制变形监测等工作任务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和价值,解决了以往传统良策技术所难以实现的良策需求。首先, GPS控制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优势,便是测量功能齐全,且操作便捷。尤其近年来,GPS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在诸多行业诸多领域中有所应用,并且取得极好的测量工作成效。大到山川河流,小到拇指大的设备都能应用GPS技术完成测量任务。与此同时,这一新型测量技术对环境因素的要求并不严格,无论何种气候条件,何种地形特征, GPS技术都能满足其测量需求。更重要的是该项技术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更加便捷,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也具有显著的优势[1]。
(二)精度高,测量速度快
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对测量工作的要求更为严格,必须充分保证测量的精准度。同时,为严格保证隧道工程的建设进度,应用GPS技术也能发挥其测量速度快的典型优势,提升整体测量速率。相较于传统测量技术而言, GPS测量技术能在50千米以内的基线,实现1×10-6~2×10-6的测量精度,整体定位极为准确,而且近年来, GPS测量的精准度显著得到升级定位精度甚至超出10-9。另外,该项量测技术还具有观测时间短测量速度快的典型特征。尤其在隧道工程建设期间,在有限的观测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测量任务极为重要,可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三)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除以上关键应用优势外,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 GPS技术的应用,还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效果,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展开监测工作,实现动态量测目标,而且该项监测技术还不受地域情况和气候情况影响。这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而言尤为有利,尤其在具体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对整体的作业环境加以监测,评估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性调整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如隧道工程施工中变形问题的监测,关乎着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性,借助GPS技术能实现动态监测效果,安全性更高。
三、高速公路隧道GPS控制及变形监测技术要点
(一)坐标基准设计
在GPS技术量测中,应结合具体工程建设需求,首先应确定控制网的等级,并以此为依托设计坐标基准。借助GPS进行基准设计,可参考国家坐标体系或地方独立坐标体系的坐标,再进一步确定GPS成果所应采取的坐标系统和计算数据。施工单位在具体工程量测期间,必须严格做好坐标基准的设计工作,能为后续量测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分析GPS控制网的基准,应具体包含位置基准方位和尺度基准。以位置基准为例,在设置过程中,往往需依据GPS点的坐标进行确定,最终测量得出的结果为三维坐标,不同基准的数量值要灵活调整。如若在控制测量期间,以固定的基准点作为整体变形监测网的起点,后续还应调整整个坐标的设置形式,至少应当选取三个稳定的基准点,才能保证坐标基准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要注意的是,坐标基准的设计,若周边不存在高精度的国家GPS点位,则需结合以往GPS监控的数据值进行参考。但增加了坐标基准的设置复杂度,因此应尽可能选取附近高精度的国家GPS点位,提高坐标基准的精准度。
(二)控制网布设
基于前期坐标基准的设计,还应做好控制网的布设。相较于其他工程的控制网设置而言,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需考量整个工程的长度和方向,在隧道洞内及洞外,布置相应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辅助隧道建设任务,使隧道能正常贯通。而在运用GPS测量技术辅助布设控制网时,可适当简化传统量测技术中控制网的布设流程,也能精简控制点位,设置三个GPS点,相互协同合作,便能保证控制网建设的精准效果。此外,在控制网布设期间要额外注意洞口的控制点设置,而且还需对其反复进行测量,确保布设的精准度。
(三) GPS测量
完成控制网布设任务后,应进一步开展GPS测量工序,结合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具体建设需求和测量需求,灵活安排测量任务。一般情况下隧道工程中的量测工序,主要包括常规和快速静态测量以及实时动态测量,每一类两侧工作对GPS技术的应用有一定差异性。如在常规静态测量工序中,需提前在隧道两端安装若干台接收机,并在测量过程中观测,同时观测多个卫星获取其主要坐标值,再结合具体基线长度和等级评估测量数值。要注意常规静态测量,需要保证观测时间,一般不得低于45分钟,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准度。该种GPS测量手段所能达到的精准度较好,因此一般应用于规模较大的控制网监测过程中。快速静态测量方法,与常规静态测量方法有一定差异性,主要适用于小型控制检测网的测量需求。具体测量工序开展期间需要装备一台数据接收机,并利用接收机接收卫星的移动数据,分析移动数据值,再进一步评估相关参数,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此外,该项测量工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般需保证观测5颗以上的卫星,获取移动站点的数据,再进一步为整个隧道工程测量提供依据。除平面控制测量外,GPS技术还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高程测量环节,能辅助高层测量整体活动的开展,提高测量精准度。同时也需依托前期设定的三维坐标基准,获取相关点位的准确坐标值,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使整体满足工程建设需求[2]。
(四) GPS数据处理
所有测量环节结束后,应集中对所获取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前期需给予数据预处理步骤,将所有24小时内量测的数据值集中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将舍弃掉一些偏差较大的数据,并修复较少的数据信息,尽可能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性。另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还需按照双插固定解的方法对前期获取的基线数据情况进行解析,反复计算后确定最终数据要素。此环节结束后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正式测量处理,需保证检验合格达标,满足测算条件才可执行下移测量要素。期间要严格保证各项数据的精准度,并且采用方差和差等关键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精准解析。也有部分隧道工程建设期间可利用一些精准测量软件,辅助GPS数据处理工序,提高数据处理效果。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辅助测量和确定控制网络系统。计算更高精度的坐标值,为后续测量工作坐标转换提供参考。要注意的是为提升整个隧道工程监控工作的精准度,其间应尽可能地对测绘硬件设备加以改善和优化,并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提高整体良策的有效性。尤其隧道工程的GPS网格设置,要保证形成封闭的闭环,才能提升观测数据测量的精准度。以此为依托,优化完善测绘数据的处理效果。
四、高速公路隧道GPS控制及变形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连续性变形监测
连续性变形监测,是GPS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中,常用的一种作业形式。该种变形监测的作业模式需要利用固定的检测仪器,长时间连续采集整个隧道内部的变形数据情况。因监测数据保持连续状态,因而在时间分辨率上更具优势,监测质量更为明显,精准度更高,更具有参考价值,尤其能充分反馈出隧道工程的实时变形情况。另外,在这种连续性变形监测技术中,常常会应用到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两种模式,对所获取的数据集中进行处理,从而对隧道的变形情况形成最终评估结果,提供参考价值。长期连续性变形监测优势显著,尤其有利于消除接收机天线安置的误差影响。此外,相较于传统的量测技术而言,采取长期连续监测模式,还能有效提升数据的精准度,更好的分析隧道变形情况,及早采取针对性调整对策,避免影响隧道施工安全及质量。更重要的是,长期连续性变形监测还有利于实现系统全自动化监测效果,提高系统应对机制和响应速度。但该种检测形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对稳定电源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且耗费成本较高,还需严格保证检测仪器的安全性,是高速公路隧道变形监测中必须注意的的事项。
(二)周期性变形监测
周期性变形监测技术,也可依靠GPS技术辅助,辅助监测隧道工程的变形情况。此种监测手段一般适用于形变体的变形速率较缓慢的情况,如地壳运动或滑坡体位移等等。借助周期性变形监测手段能达到较好的监测效果。此外,部分隧道工程建设期间,若存在局部时间域和空间域不稳定的风险隐患,也可尝试利用周期性变形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效果。这种依靠GPS技术展开的周期性变形监测活动,监测频率甚至可长达一年或数年之,具体监测期间往往涉及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需选取两台或两台以上的GPS接收机,放置在指定的观测点位上,辅助展开周期性测量工作。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监测过程,对监测时段有一定的要求。但相较于连续性变形监测而言,周期性监测模式不必长期占用GPS接收机,还可将其投放于其他工程监测需求,提升GPS接收机的利用率。期间要注意调整安排,尽量对接收机的天线安置误差加以弥补,避免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结语
综上,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期间, GPS控制和变形监测工作开展极为必要,是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性的重中之重。施工单位要合理把握GPS技术的应用要点,将其有效应用于各项量测工作之中加大变形监测力度,为打造高品质隧道工程提供充足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克南, 杜立辉, 侯海明, 王平让. 浅埋偏压隧道大变形监测分析及施工处置技术研究[J]. 北方交通, 2023, (06): 70-74.
[2]陈柱, 商长君, 杨建超, 陈昊喆, 凌鹏, 解勇. 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铁道勘察, 2022, 48 (04):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