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飞行人员心理复原力训练

王凯

哈尔滨飞行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 积极心理学即是运用科学方法与原则深入研究幸福,加强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掌握人们的心理品质,使其健康幸福度保持增长,促进和谐发展。为此,本文将围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飞行人员心理复原力训练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二者存在的实际联系,以此为军事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确保飞行人员可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心理修复能力。
关键词: 飞行人员;积极心理学;心理复原力
DOI:10.12721/ccn.2021.1571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心理复原力即是面对逆境、悲剧、创伤时能够进行良好的心理适应,并获得快速反弹的能力,主要特征为接受并战胜现实、危机时寻找生活的真谛以及具有随机应变能力。飞行员本身即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复原力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确其与积极心理学的实际联系。

一、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既是心理复原力的应用前提,也是其方法提升、加强的必要手段。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飞行器械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飞行员的驾驶技术更全面、更专业,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日益提高的工作责任和飞行绩效。如果相关人员在长时间的飞行任务中得不到有效的情绪调节,会使职业倦怠感不断加深,形成消极心理,不仅会严重影响飞行质量产生安全隐患,还可能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阻碍飞行员的成长与提高。因此相应军事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复原力的训练,保证其全面高效,切实保障人员的心理健康,以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减少焦虑、抑郁以及创生后遗症的产生,并加强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充分调动飞行员的心理动态,抱以健康、阳光的心态执行飞行任务。积极心理学可作为心理复原力训练的补充与延伸,能够对相关方法进行加强与优化,其重点强调人性优点与价值的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的保持不在于修补而在于建设,以此减少心理复原力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难度,通过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人们内心的抗压能力提升,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1]。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加强飞行人员心理复原力训练的相关方法

(一)制定完善的训练方案

心理复原力的训练方案要全面且高效,不仅要帮助飞行员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还要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以卓越的身体机能作为健康观培养的坚实基础,使其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并加速从挫折中走出来,重返至最佳状态。在方案制定时可积极参考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大量实际验证的训练方法,比如飞行员心理复原力训练场地要相对安静、宽敞,训练时间尽可能保持一周一次的频率,每次时长不超过2小时,训练方式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为主,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模拟、重塑,以此提高人员的实际感受。在训练结束后要进行全过程的评价与总结,针对训练产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妥善解决,并对训练人员提出的建议与体会及时反馈,从而提高心理复原力的训练质量。在方案进行实际应用时,要以复原力干预工作为主,针对亲身经历或听说过危机事件的人员进行场景再现,如果飞行员在面对相关画面时出现不良反应,则需结合NLP技术及时进行心理康复工作,提高人员的消极情绪抵抗能力。培训人员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可运用VR技术进行训练效果的增强,弥补传统训练方法的不足之处,使飞行人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速思想认知的提升,巩固训练内容的记忆[2]。

(二)做好心理复原力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能够在训练中提升飞行员的基本能力,使勇气、乐观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帮助飞行员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不仅仅只是关注遭遇重大危害后,如何进行心理治疗,复原优秀的心理品质,还要促进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导向思考,能够预防不良状态的形成,并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增强挫折、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其运用在心理复原力训练中的具体方法为:一,转变训练主题,传统的心理复原力训练倾向于如何处理消极问题,预先设定压力较高的紧张事件,教会飞行员如何应对此类情况,这种方法过于重视消极面工作的开展,忽视了积极的一面,因此训练工作既不高效也不全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大面积普及,管理人员在进行训练时,可适当融入积极的教学内容,比如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思想情绪,重视个体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帮助人员进一步消除心理困惑,挖掘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获得快乐与幸福。二,要注重外界支持的构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飞行员享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自我效能,进而从多方面助力心理复原力的提升。

(三)延伸危机干预的思路

飞行员心理复原力训练主张个体能力的加强,提高人员的适应力,使其尽快从悲伤、失落的情绪中走出,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与任务。积极心理学能够为该方向的训练提供全新的危机干预思路,能够从个体能力、发展结果和过程应对三个方面拓展训练方法,强调家庭、战友、飞行团队等外界支援因素的应用,缓解飞行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防止病理性症状的产生。此外,积极心理学还为心理复原力的训练工作制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并作为康复完成的积极适应特征,以此来衡量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使飞行人员在经历危机后,能够迅速掌握心理复原的能力,保持内外协调,切实增强幸福感。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提出制定完善的训练方案、做好心理复原力的培育、延伸危机干预的思路等加强飞行人员心理复原力训练质量的相关方法,使心理服务从被动转为主动,增强飞行人员的战斗效能,提高其创伤冲击的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军事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本玲,王文萍.积极心理学框架下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的质性研究[J].心理月刊,2020,16(13):40-41+10.

[2]刘皓月.卫生高职院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4(11):52-53.

作者简介:王凯;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07;籍贯:黑龙江民族 汉;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