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会受到电离辐射、脑部胚胎发育中残留细胞或者组织、过敏性疾病、病毒感染、神经系统致癌物、亚硝胺类食物摄入量过多、颅脑外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诱发疾病。患者会因为疾病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瘤受到刺激与压迫、脑神经受到破坏等情况,具体表现为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损等,不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需要重视并加强脑肿瘤治疗研究,保证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有效控制,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1]。从临床实际发展来看,虽然患者接受传统开颅术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降低预后,整体治疗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2]。受到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对脑肿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可获得较为理想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这为脑肿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方向[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时间为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将该时间段院内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讨论,包括100例患者,通过随机分配法安排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包括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49岁为最小患者年龄,75岁为最大患者年龄,平均值为(55.96±3.13)岁;而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49岁为最小患者年龄,75岁为最大患者年龄,平均值为(56.03±3.18)岁。选择要求:均为脑肿瘤患者;均自愿参与。剔除要求:依从性较低、配合度较低;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此次研究活动。患者一般资料由统计学处理并得出结果不具备统计学方面含义(P值高于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按照标准完成全麻开颅操作后,对病灶、周边组织实施切除操作,在最大程度上将病灶周边健康神经组织以及大脑组织等进行保留,手术结束后需要采取抗感染以及抗癫痫措施。
1.2.2观察组
实施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按照常规标准做好局部麻醉操作,准备好相应型号的多功能脑立体定向设备,对患者头颅进行规范扫描,明确手术靶点三维坐标数值,结合患者具体状况对手术开颅部位进行明确,确定相应的轨迹方案;当患者达到手术室后实施全身麻醉操作,将坐标值作为定向仪调整基础,利用导向针进行引导,将病灶相距部位最近的部位作为皮层切开部位,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不要对血管多发区域以及功能区域造成损伤;让病灶完全显露后,对预先界定的肿瘤范围进行全部切除操作,按照标准实施彻底止血,对硬脑膜以及各个头皮层进行缝合;手术结束后需要采取抗感染以及抗癫痫措施。
1.3判断标准
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最后利用统计学进行处理。
(1)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
(2)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指标方面,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
(3)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生理机能状态情况方面为100分,分数与状态良好程度之间呈正比;生理职能状态方面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理职能水平越高;躯体疼痛程度方面为100分,分数与躯体疼痛程度之间呈反比;精力状态方面100分,分数与精力状态之间呈正比;社会功能状态方面125分,分数与患者社会功能状态之间呈正比,情感职能方面100分,分数与情感职能状态之间呈正比;精神健康状态方面100分,分数与健康状态之间呈正比;一般健康状况方面100分,分数与一般健康状况之间呈正比。
(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23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比。
(5)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等,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1-100分,分值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状态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数据信息录入SPSS20.0系统,(x̄±s)显示为计量资料,检验时用t进行,(n,%)显示计数资料,检验时用X2进行,以0.05为界限,P值高于此数值则表示无统计学含义,低于此数值则表示存在统计学含义。
2.结果
2.1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临床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x̄±s)
2.3生活质量
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2.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更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P<0.05),见表4。
表4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
3. 讨论
3.1脑肿瘤手术治疗相关注意事项
脑部中有重要血管与神经组织系统,在对患者实施脑瘤手术时,不仅要保证脑瘤组织能够被彻底清除,还需要注意保护脑组织,轻柔分离,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灼烧表面血管导致瘤体缩小,尤其要控制好脉络丛处的供血血管,分块切除,逐步深入,至瘤体的根部冲洗脑室系统,尽量避免在脑室内使用贴附材料以防止脑积水的形成,提高治疗效果[4]。
3.2传统开颅手术优点与不足
采取传统开颅手术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将患者头皮切开,将颅骨打开、剪开硬脑膜,将脑内血肿组织、肿瘤组织等清除,虽然能够对患者病情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可能对周围脑组织的干扰很大,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后恢复较慢,且手术治疗操作还会对患者脑组织、内分泌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情况,术后存在胃肠道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治疗效果[5]。
3.3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是微创的、简易的、精准的、颅内病变定位的技术,会用镜像来代替目测,用机械来代替手指,找到颅内病变,对肿瘤部位进行精准定位,避免手术操作给患者造成大创伤,操作中创伤很小,穿刺比较准确,而且对周围的干扰很小,能够避免开颅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十分有利于患者康复[6]。
3.4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对脑肿瘤患者的影响
给予脑肿瘤患者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在实际操作中对病灶组织进行精准定位,采取微创方式开展手术操作,在对病灶组织进行全部切除的同时,还会尽量避开血管多发区域与脑部功能区,减少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7];同时,由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操作便利等优势,能够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还能降低死亡率与复发率[8]。结合文中研究结果,由统计学系统对治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结果P值不足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临床指标方面、生活质量方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等各项数据信息更佳。
可见,实施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有助于脑肿瘤患者治疗工作顺利开展,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临床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在提升治疗效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海锋,宋晓瑾,董秋锋,等.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对脑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20,26(10):1689-1692.
[2] 刘瀚屿.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肿瘤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对ADL评分影响分析[J]. 当代医学,2020,26(30):28-30.
[3] 苏哲.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治疗脑肿瘤效果及患者存活率与复发率影响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19,28(5):83.
[4] 李宇船,刘珊珊. 脑胶质瘤患者经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30-132.
[5] 李伟,朱邦鉴,吴雪.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7):68.
[6] 叶忠兴,吴仰宗,刘智强,等. 立体定向硅胶管置入靶向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微小病变[J]. 浙江创伤外科,2020,25(5):890-892.
[7] 邹亮.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5):44-45.
[8] 黄玮,李秀良,曾琳琳.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治疗脑肿瘤疗效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3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