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提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德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使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多个环节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中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部分教师对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存在着认知误区,他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而语文是一门语言工具性学科,只需要传输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上,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这决定了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德育教育。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与载体,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感受与体验人类文化与情怀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人文情怀、人类文化等道德教育范畴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内化,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的内涵,体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及承载的情感。道德情感的加深、人类文化情感体验等因素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中所渗透的道德情感因素。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技能的提高与道德情感的加深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也可以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转化为努力学习、追求向上的力量,从而实现语言技能与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处理好中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教学的关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中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策略
(一)重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学校德育是教师对学生展开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的总和,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随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三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德育与语文课堂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发展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语言表达以及阅读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并在富含爱国情怀和社会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以“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一课为例,该课是一节口语交际课。在课程开始之前,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这节课旨在激发班干部的责任心并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其次,口语交际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主,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出交流与分享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指导。
有别于知识讲解与传授,德育的过程是持续性的,需要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接受教育的熏陶,教师应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开展德育的恰当时机,让德育成为一项持久性、常态化的工作。
(二)以德育为内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阅读是德育的重要方式,写作则是深化德育效果的有效渠道。写作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学生首先要理解写作要求,才能进行文章框架的搭建,随后,再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或结合案例进行情感的抒发或观点的论述。
通过写作,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通过评价展开适当的引导。教师不但可通过写作指导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将德育元素有机渗透于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学习信件的写作为例,信件区别于其他作文体裁,旨在向收信人分享近况,重点在于情感的抒发。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信件的书写方式,教师首先可向学生介绍信件的格式、特点以及基本的写作方法。讲解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收信人进行信件的写作,对象不限于同学、亲人等,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活动、家中近况、家乡的风土人情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信件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是表达内心的苦恼和困惑,从信件的写作和情感的抒发获得情感的升华。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确保信件内容有条有理、层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这样,通过语文写作,学生不仅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还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情感层面的教育,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评价主体,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成绩或量化的课堂表现进行结果式的评价。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以及德育教育的目标来看,单一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并不利于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也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及德育教育目标。
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丰富评价主体,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开展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更为具体且真实,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演讲”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其旨在培养学生撰写演讲稿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演讲稿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演讲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结合。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先播放优秀的演讲视频,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然后,教师可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讲解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以“爱国思想”为主题,进行演讲稿的撰写。在后续的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可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其他同学则需要认真倾听,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点评。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演讲表现,展开讲解和总结。为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以及实践性,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结合学生的评价展开适当的德育。
结论:为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先处理好中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通过语文学习,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知识及语篇的理解,达到语言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雪锋.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探析[C]//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9:103-104.
[2]李振中,任志立,景玉宝等.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2018:1959-1963.
[3]武贺松.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7(26):143.
[4]杨春城,蒲成林.化知为智,化智为德——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7(14):31.
[5]曹建.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6(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