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土保持对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该把水土问题放在解决生态问题的前端,提高水土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协调众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够做好流域水土保持的工作;最后就是群众性,流域水土保持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动员公民的力量,共同维持我国生态平衡。
1流域水土保持的规划研究的相关内容
1.1流域水土保持的理念
早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多数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主要考虑的是农业效益及减灾效益,系统化、精细化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后来逐渐发展到基于水土保持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其突出特点是不再纯粹以农业增产和防洪减灾为追求目标,而是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追求融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及理念之中,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了历史性关注,山更美、水更清成为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另一重要期望。然而,水土保持理念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传统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及区域关注度上的不平衡,即大面积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扭转了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及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土保持系统治理思想已成为治水的重要方针,作为治水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更应以此为首要方法论,加速推进相关工作向系统化、精细化及高水准发展。
1.3水土保持的现状
在流域水土保持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污、水少、水浊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这其中,水浊问题不仅仅自身就是有害物质,并且还影响着其他“三水”对河流产生的不良影响,水浊问题已经是我国正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不仅仅破坏了土壤的本身结构,降低了植被的质量,同时还影响了流域对于水源的汇聚能力,加剧了我国的用水问题。泥沙的增加,不仅仅污染了河流的质量,影响着水流的活动,泥沙还是污染物的载体,增加了我国处理水污染的压力。
2流域水土的保护与利用
2.1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的保持与水土的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共同为我国国民经济服务。保护水土是为了利用水土,利用水土的前提必须要保护水土。二者相辅而成,共同作用,其呈现的效果会更加完善,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人类资源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流域水土利用情况比较复杂,如何进行其保护和利用,首先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田的生产,然后要植树造林,培养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最后要营造水窖涝池,以便于储存雨水,提高当地的抗旱能力。
2.2天然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天然水土资源,也就是生态修复,也是利用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以人工措施为辅,最大利用的利用光热气候土壤等有利条件。发展水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林草植被保护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针对于林业方面,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也要进行封育保护,在牧业方面,进行改良品种饲料的同时,也要进行封禁圈养。只有减轻土壤的压力才能发挥土壤的潜力。
3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3.1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特点是:水土流失状况较轻,林草覆盖率较高,但是存在着需要治理的区域和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风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治理原则,实施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人工限制其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做法有:对于远山边山等人口稀少的地区的林木采用封育措施,对浅山疏草地采取抚育措施,荒山荒地营造水源养护林场,并根据其不同的区域条件,配置相应的能源代替。
3.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针对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政府要调动社会各部门的积极性,依靠政策、科技、资金投入等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活动,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周围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治理对象是土地的沙漠化,其次便是区域内耕地的综合整治。重点注意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水源地15度到25度左右的坡耕地和部分严重被污染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措施。
4重点预防治理项目
4.1重点预防项目
针对于重点预防区域内的局部水土流失的地区,要适当的采取林草植被建设、侵蚀沟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坡改梯、人工湿地、人工水源等其他方面污染治理措施。在一般情况下,重点预防项目面积应该占有水土防治面积的1/3。
4.2重点治理项目
重点治理项目一般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而开展的,例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沙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土地沙漠化区域的开展、坡耕地集中区域的开展与整治等,共同形成了重点治理项目的综合治理体系。
4.3加强综合监管
政府应该对以下这几个方面提高重视监管程度:流域水土面积分布情况、植被成熟情况,观察开发建设项目的面积、分布情况、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前与开发后对于水土流失状况影响程度,水土流失情况的治理程度、措施与治理质量,水土流失治理前与治理后的经济效益对比等等。另外,关于水土流失情况主要的监测手段是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地面遥感调查和航空遥感技术的结合对比,对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一定的监测,这种方法一般间隔五年进行一次。另外就是利用控制站、测流断面等其他手段对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检测,为了使检测的情况更加准确有效,需要选取若干个典型的对象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与其进行对比,科学合理的监管手段对水土的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4.4合理组合,优化配置
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上,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和谐发展的构建基础上,如何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应该被提上我国正在解决的日程上来。相关人员要主动争取其主动性,避免盲从性。优化的最佳标准从经济角度上讲,就是在确定任务后,要争取最小的经济代价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水土保持的角度上讲,既要选择最佳的生态环境,也要选择最佳的水土配合比例。总之,如何进行水土保持的最佳优化情况非常复杂,难度也比较大。相关人员应该认真调查有关方面的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尽全力阻止恶劣关系在未来水土保持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出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问题应该建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在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之下同时提高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土规划保持是整个山区的发展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水土的保持与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未来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小,浅谈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意义.论文排行[M],2017-3-22,著作类.
[2] 张卷明,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发展及建议.[N].2017.
[3] 刘善建,关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一些想法,c,水规总院论义,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