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些年来,作为话语分析的新潮流与新趋势,多模态语篇分析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Kress, G &Van Leeuwen在Reading Images一书中,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种全方面、多角度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该理论试图将语言当作社会符号,并从语言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研究分析语言。本文借用Kress, G &Van Leeuwen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对2020年第33届金鸡奖提名影片《夺冠》的电影海报进行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究该海报语篇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是如何实现的。
二、电影海报《夺冠》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陈可辛导演的《夺冠》是2020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在上映短短1个月内,该影片就达到了8.34亿的票房。在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能获得如此佳绩票房的影片屈指可数。在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该影片共获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电影海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电影的内容与价值。《夺冠》能够获得如此佳绩,与其具有内涵又独具创新的电影海报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选取了《夺冠》的正式海报作为分析语料。现海报如下:
2.1再现意义分析
Kress, G &Van Leeuwen没有像韩礼德功能语法一样,按照语义关系分类,而是依照图像的特点,将再现意义区分成叙事和概念两种类别。叙事再现指的是通过图像中的参与者及其抽象化及行动来再现意义。在图像中,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由图中的元素构成,使图中的元素构成斜线,一般是强烈的对角线。而概念的再现是由其象征属性来决定的。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有参与者担任“从属”的角色。在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有两种参与者,其一是承载者,即总体。其二是任何数量所拥有的特性,即部分。
《夺冠》电影海报体现了两个维度的意义,分别是实景层与隐喻层。从实景层来看,矢量是由成年郎平、新女排教练、老女排教练、陪打教练以及少年郎平的目光所构成的,因此这是一个表示反应过程的叙事图像。图像中,反应者是成年郎平、新女排教练、老女排教练、陪打教练以及少年郎平,而没有被感知的现象。反应过程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的反应过程没有现象。图像中,成年郎平与少年郎平目光聚集在中等距离处,好像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在她们的内心中,排球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少年强则国家强,她们将对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寄托在排球上,在赛场上挥洒热血、所向披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女排愿意接受任何世界强队的挑战,也说明中国愿意接受任何世界强国的挑战。
从隐喻层来看,该海报也是表达象征过程的概念图像。海报把成年郎平、新女排教练、老女排教练、陪打教练以及少年郎平置于前景,占据海报一半版面,光线明亮,聚焦清晰且色彩与色调极为显眼,衬托出这些英雄对于中国女排的贡献,他们眼神中的坚定,也使我们感到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的精神。将新女排在赛场中挥洒热血的身影以及燃烧的烈火置于图像中层,体现我们的女排精神就正如烈火一样,力挽狂澜、永不言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图像整个底色色调为炽烈的红色,与彰显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具有革命精神的中国红色一脉相承。红色是中国人的灵魂,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世代代的承启、沉淀、深化与扬弃,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2 互动意义分析
图像的互动意义指的是图像制造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特定关系。图像通过与观看者的互动,暗示观看者对所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时,需要考虑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以及情态这四个要素。它们共同作用,构建观看者与表征内容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
2.2.1 接触
接触指的是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Kress, G &Van Leeuwen把图像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
海报中,不论是置于前景的老女排成员,还是置于后景的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都未与图像观看者产生直接的目光接触。所以该海报并未存在想象中的接触关系,而只是简要的提供影片的相关信息,这也与该海报的宣传目的相一致。海报中的文字主要向观看者提供了该影片的导演以及主演等信息。此外,在海报的最上面,提及到了影片的原名《中国女排》以及更改之后的片名《夺冠》,更能体现出影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中国女排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然而对于女排教练和队员来说,女排的历史很长,不管有辉煌夺冠的时刻,也有经历低谷的时期。不光有陈忠和、郎平时期的辉煌,更有一大批没有世界冠军头衔甚至默默无闻的女排教练和队员的拼搏奉献和传承。因此,从影片的内容上来讲,原名《中国女排》未能全面且充分的展现中国女排的拼搏奋斗精神,以及中国女排的全貌。而更名之后的《夺冠》更加符合影片的内容,展现了女排姑娘们勇攀高峰的风骨、锲而不舍的毅力以及誓占鳌头的决心。
2.2.2 社会距离
在日常互动中,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同样的,图像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也会直接对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Kress, G &Van Leeuwen提出:亲近的距离中,只能看到脸部和头部。个人近距离中,可以看到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中,可以看到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中,可以观看到整个人。社会远距离中,可以看到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且公共距离中,至少要有4-5个人的距离。
海报中,置于前景的成年郎平、新女排教练、老女排教练、陪打教练以及少年郎平,展示了其头部和肩部的特写,属于个人近距离,拉近了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电影海报与观看者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其宣传能力。而置于后景的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采用的则是社会远距离。从海报中,可以看到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奋勇拼搏的身影,她们被一团烈火包围,体现出海报想要突出人物特色的特点,让观看者能够从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身上感受到为达到目标不怕苦、不怕累、奋勇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力挽狂澜、永不言弃、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中国女排正是凭借这样的执着勇毅去拼搏去奋斗。
2.2.3 权势关系
权势关系主要是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表达图像参与者所持有的主观态度。绝大部分的图像都可以从水平视角与垂直视角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水平视角来看,正面角度给图像观看者带来一种感同身受,好似融入其中的感觉,而倾斜的角度则使图像观看者有一种作为旁观者,融入不进图像的感觉。从垂直的视角来看,俯视表达观看者享有权势,平视表达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仰视则表达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
海报采用的是平视视角,主要是因为这个角度更倾向于传达一种客观信息,体现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平等的关系。而采用侧面的角度,则体现出图像观看者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能进入图像中的世界。说明图像中的主人公的世界与观看者的世界完全不同。尽管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因中国女排而感到自豪,我们受女排姑娘们拼搏、坚韧与团结的精神所鼓舞,但我们仍然无法对女排姑娘们为着“中国女排”、为着“女排精神”而付出的艰辛刻苦感同身受,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实际却承载着无数的汗与泪、血与痛,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2.2.4 情态
情态指的是某种图画表达手段使用的程度。与功能语言学一样,情态也被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别。高感官情态指图像自然主义地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中感官情态指图像色彩不太饱和,如水洗或飘逸的水粉;而低感官情态则指的是图像中只有黑白二色。Kress, G &Van Leeuwen从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八个视觉标记为基础,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的高低。
海报绝大部分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红色和黄色,只有一小部分使用了低饱和度的黑色,采用左上、右下两端暗、中间明亮的高情态色调,造成了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色彩的协调度来看,海报主要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红色和黄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红与黄是最能体现中国特点的颜色搭配。不光皇家建筑采用红墙黄瓦配色,就连五星红旗都选用红黄配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海报色彩搭配的协调性。红色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革命记忆,是中国人的魂,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世代代的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而受农耕文明的影响,黄色是帝王之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从语境化、再现、照明和亮度来看,该海报也具有高情态值的特征。通过对背景火焰的细致处理、层次分明的亮度变化以及高明亮值的色调,该海报向图像观看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强大与坚定,也体现出了该影片的主旨,即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2.3 构图意义分析
Kress, G &Van Leeuwen照应功能语法的组篇意义,提出了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并分析了构图意义中的主要资源:信息值。
2.3.1 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位置实现的。任何特定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图像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李战子,2003)。根据Kress, G &Van Leeuwen的观点,从左到右的放置构成了新信息结构,即放置在左边的是已知信息。而放置在右边的是新信息。在分析中心和边缘的信息值关系时,指出放置在中间的图像具有提供核心信息的功能,而放置在边缘上的信息则起着辅助核心信息的功能。上下方的放置也具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因为它是信息的理想化或概括性的实质,因此也是信息最显著的部分。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包括像细节等更特定的信息或更实际的信息。
该海报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新一代国家女子排球队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场景,在一团炽火的的映衬下,体现出她们内心像烈火一样永不言弃、生生不息的精神。在图像的最上方标注着最简洁明了的影片名《夺冠》。下半部分则是置于前景的创造老一代中国女排辉煌传奇的顶梁支柱。海报的上半部分是“理想的”,它精炼的概括了影片的核心故事以及经典场景,是海报信息最显著的部分。并且把新一代女排成员放在“理想”的部分,体现出她们是未来中国女排的希望与骄傲。下半部分是“真实的”,因为它真实的表征了细节清晰可见的老一代女排奠基人眼神中的坚定,并且传达了电影的核心思想,即团结协作、坚强拼搏的精神。
从海报的整体构图来看,位于中央的是新一代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姿。将新一代国家女子排球队置于海报最中心位置,体现出新一代中国女排的崛起与重塑辉煌的决心。在海报中象征着夺冠的排球被置于图像的右下方,因为它是“现实的”“新信息”。在老一代女排辉煌散去后,唯一留下象征夺冠的排球是现实的、永恒的存在。在时隔12年后,新一代女排人抛弃一切外部因素及客观条件,向老女排一样重燃对排球简单而又单纯的挚爱。其它关于导演及演员的基本信息的文字被置放于海报的边缘,体现了它们的次要性。把海报中所有元素依据主次和突出程度的不同放于合理的位置进而实现了整个语篇整体意义上的连贯与衔接。
三、结语
本文以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探析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是如何在多模态静态语篇——《夺冠》电影宣传海报中构建和体现的。该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相辅相成,有力的传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中国女排,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我们。女排精神之所以为女排精神,最根本的正是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女排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把为国争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女排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精神的写照,就像中国发展的进程一样,女排发展也是有起有落,可能发展过程中有挫折,但只要精神在,状态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同时,该研究也验证了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海报分析的可行性,为科学地进行电影海报设计进而更好地宣传电影作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Kress, G & Leeuwen, T. V. (1996). Reading Images.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
乔玉巧.多模态话语分析第81届奥斯卡最大赢家《贫民富翁》的电影海报[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144-146.
袁艳艳,张德禄.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33(02):35-39.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作者简介:
高敏洁(1997040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研究生,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