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江楠

哈尔滨市恒盛土地勘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发展而形成的全新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其从最初的地面探测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工程测绘、地图测绘、地质勘查等多个领域。本文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优越性,着重阐述了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土地利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而成的现代化技术,其主要应用于土地管理、工程测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多个领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其应用能有效提高土地监测的效率和精确度,提升工作质量,降低成本。因此,这里首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结合其应用优越性阐述了具体工作要点,旨在为同行工作提供参考。

1、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出现的,其结构和布局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效果。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角度进行分析,其组成成分复杂,包含了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模型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理信息系统按照信息源、数据库、空间分析、数据表达的流程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具体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截图1741750031.png

图1地理信息系统结构示意图

2、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优越性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生产都不可或缺的组成,更是人类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基础。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和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新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造成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不断紧缩,人地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此时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管理成为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十分必要,这也给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过去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普遍采用人工监测为主,这种监测方式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较大的现象,监测效率非常低,土地利用监测精准度也不是特别高,经常在后期应用的时候出现数据误差,影响了工作效率。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采集、储存、处理、运算和表达,还能缩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大大增加了质量。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3.1具体的应用内容

近年来,土地利用行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要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不仅需要对土地面积、整体规划以及综合评估进行分析,还要对土地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以保证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包含了地籍管理、土地评估规划、土地估价等。

首先,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首要内容,顾名思义就是登记土地的归属权及有关变更问题。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所有权的归属和变更是一项处理难度大、处理过程复杂、利益关系牵扯大的问题,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能够快速的整合相关关联数据,极大效率的提高地籍管理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土地沉积现象,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评估规划。近年来,城市能用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之前必须要进行规范化的评估和控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则给土地评估规划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系统科学计算出土地资源的潜力以及未来升值空间,对一些建设用地的承建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土地的使用方向。

最后,土地估价。作为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土地定级估价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土地估价工作的开展能实现优质土地与开发利用项目的高度匹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配。

3.2应用流程

首先,选择基础数据。数据选择获取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中应用的基础项目。在基础数据选择中,工作人员通常会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待监测土地的自然环境和覆盖数据,从而判断土地利用情况。在数据获取的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数据监测范围的全面性,而且需要保证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基于这一要求,在初期阶段还需要控制与明确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从而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的准确性。

其次,数据预处理。实施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的目的在于剔除无效监测数据,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后期分析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数据预处理不仅包含了数据融合、矫正方式,还涉及数据镶嵌及调色等手段。依托这些方式,可以快速消除遥感影像数据误差,满足相关的地物信息要求。此外,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预处理还能避免信息损伤,降低后期数据处理难度,提高数据解译的精度。

再次,解译及土地动态变化信息提取。完成数据预处理后,需要建立解译标志,开展土地利用数据解译工作。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数据解译标志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土地的利用类型,还需要对地貌类型进行有效分析,然后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计算机分类后解译等方法完成解译工作,为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和利用提供参考。在土地动态变化信息提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数据的实际特点,同时在数据提取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考虑土地资源监管范围和使用目的,确保数据提取方式的针对性、有效性。

最后,数据库建立与更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涉及大量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因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时,需要注意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在数据库建设中,需要在计算机硬件基上规范使用大数据技术、云存储技术,并系统设置数据存储程序和存储分类原则,然后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存储于其中,完成具体数据库的建设。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库,可构建出矢量化图形,同时工作人员还可快速构建三维地理模型,以充分展现土地利用现状各元素。在完成土地资源利用数据监测数据库建设后,在地理信息系统作用下,工作人员应长期开展目标地块的动态监测,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持续更新。

4结束语

新时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然后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结构,深化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才能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确保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6(10):2.

[2]苏立彬, 郭永刚, 吴悦,等. 2011~2016年林芝多布电站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研究[J]. 高原农业, 2020, 4(1):8.

[3]陈越豪, 何光熊, 史亮涛,等. 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动态预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 2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