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武慧春 刘晓峰通讯作者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摘要: 探究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113例,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将患儿分为多器官功能损害组和非多器官功能损害组,分别为53例、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产妇年龄在35岁以上、产妇伴随高血压疾病、产妇孕期有先兆流产病史、新生儿早产、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属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宫内窘迫和脐带异常,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引发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宫内窘迫和脐带异常,应当加强对孕产妇的检测,及时处理相关问题,降低新生儿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几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危险因素
DOI:10.12721/ccn.2023.15807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产前、产时或产后的时间内,各种风险因素导致使新生儿出生后无法建立正常呼吸,从而引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的现象,被称为新生儿窒息。此疾病属于导致新生儿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一[1]。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位居第二[2]。而随着相关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此原因引发患儿死亡的比例有所减少,但是,危害仍然较大。即便患儿经过干预后存活,大多数患儿也会存在较多的健康问题,例如呼吸功能异常、心血管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等,严重影响患儿发育。窒息、缺氧后,最关键的为心血管反应,即心排血量的重新分配。由于最初的“潜水反射”,机体为了能够确保一些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如肾上腺、心脏、脑组织),于是会自主调节,降低非重要器官的血流分布,例如肾脏、胃、肠等[3]。在以上次要器官中,因为缺乏血液供给,使局部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的二次分配,引发氧气输送不足。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则会导致机体细胞损伤,引发组织功能受损,并有一定几率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新生儿死亡几率会大大提升,因此如何降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引发了临床内外的广泛关注[5]。所以需要探究引发窒息新生儿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从而实施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将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降到最低。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113例。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胎龄34周以上;(2)诊断为新生儿窒息;(3)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遗传病;(2)严重感染;(3)先天缺陷。

2方法

2.1一般资料收集

利用HIS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括新生儿情况(是否早产、是否脐带异常、是否宫内窘迫等);收集产妇相关资料(年龄、病史等)。

2.2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5.0 数据分析软件。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截图1741755670.png3.2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截图1741755711.png5讨论

新生儿窒息,属于一种严重不良新生儿结局,会引发新生儿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等,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发性细胞损伤阶段。此阶段,由于患儿机体的原发性能量衰竭,氧气、血液均无法充足的供应。一旦新生儿出现脑缺血时,会产生氧自由基,缺血、缺氧等会引发钙离子大量流入新生儿的细胞。这样,会导致新生儿体内磷脂酶被激活,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神经细胞膜,被水解,产生花生四烯酸。而这部分花生四烯酸,远远超出了机体的清除能力,会损伤新生儿神经细胞膜,引发脑组织损伤。在血液、氧气再传导过程中,抑制细胞ATP的消耗,会引发细胞膜中的去极化反应,自由基、脂肪酸会积累,使细胞毒性加剧,最后使细胞凋亡。而第二阶段,在临床上被称为窒息复苏阶段。在这一苏阶段,新生儿的机体,可以恢复自身能量,提高大脑的灌注能力,并在较短时间内自主恢复细胞中储存的ATP水平。生物体内的细胞毒性,也能够暂时消退。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治疗后,也可能会复发脑能量衰竭。第三阶段,属于是新生儿的二次能量衰竭。由于新生儿的二次能量,在连续的下降后,新生儿会发生延迟性细胞损伤。第三阶段存在其独特的特征。细胞能量代谢,会引发兴奋性毒素的连续续积累,不仅会引发细胞毒性水肿,严重时,还会使神经元死亡。在发育的第三阶段,线粒体功能障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将细胞色素释放到细胞质中,导致持续的细胞凋亡,导致多器官损害,引发不良后果,所以,应分析引发多器官损害的风险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宫内窘迫和脐带异常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究其原因如下。(1)早产。早产儿通常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早产儿往往体质较差,抵抗力较低。早产属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风险因素,这是由于早产儿较为特殊,他们未能在子宫内发育至足够的时间,因此,他们的器官系统,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发育不完全,呼吸、循环系统都较为落后,所以缺氧、缺血的情况更为显著。相关资料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他们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就会越大,所以早产儿属于发生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群体,需要对高危孕妇展开管理,完成良好的产前监测,及时发现。同时,展开早产的相关干预,使用正确的分娩方式,尽量避免早产的发生。在此期间,注意早产儿的复苏工作,一旦出现窒息,应立即处理,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干预。与此同时,在初步复苏成功后,加强各器官情况的监测,尤其是心、肺和脑等,较为重要且损伤后可能引发患儿死亡的器官,争取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早产儿往往伴随低出生体重,此类患儿在被分娩的过程中,难以承受正常分娩负荷,因此易发生窒息的概率更高。出生后,由于皮下脂肪少、难以维持正常体温、呼吸,代谢机能也较差,多以难以耐受窒息危害,窒息后,更容易产生多器官损害。(2)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窘迫,也属于多器官功能损害风险因素,胎儿宫内窘迫主要是由于病理因素所导致的。胎儿在产妇子宫内,出现急性或者慢性的缺氧,均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危害新生儿身体健康。胎儿窘迫,可发生于妊娠后期,或者临产过程中。胎儿窒息的发生,与宫内环境、分娩过程等,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观点认为,新生儿窒息约有70%左右,都是胎儿宫内窘迫的结果。宫内窘迫,会导致胎儿缺氧,而出生窒息,会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最后,新生儿器官代偿能力超出负荷,导致多器官损害。所以,应加强胎心监护,及时判断胎儿窘迫是否发生。一旦出现,应做出决定,选择最好的时机和方式终止妊娠。(3)脐带异常。脐带异常也属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危害风险因素。脐带属于连接母体、胎儿的桥梁,脐带异常主要包括脐带缠绕、脐带长度异常、脐带扭转、打结等。相关资料显示,脐带的异常,会导致新生儿的结局,以及产妇妊娠的过程都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脐带异常会导致胎儿、胎盘之间的血液循环受阻,使胎儿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引发胎儿窘迫或者窒息。相关资料显示,其中脐带绕颈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应当增强多普勒超声的检查,观察胎儿、产妇是否存在异常的情况,如果存在,应及时干预,选择适当的时机终止妊娠。

综上所述,引发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宫内窘迫和脐带异常。为了减少以上情况的出现,应当加强产妇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定期产检,尽量规避早产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新生儿窒息、多脏器损伤发生率。同时,应当加强产儿两科合作,加强产儿医师复苏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医疗机构的复苏设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几率。

4参考文献

[1] 何瑶瑶. 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扩散张量成像联合血清乳酸皮质醇水平在新生儿窒息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5):3629-3632.

[2] 王红坡,闫瑞芳,韩东明,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通道蛋白-4检测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 安徽医药,2021,25(7):1343-1346.

[3] 李莺,杨敏,王玲玲.血清胱抑素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新生儿窒息脑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2):5209-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