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村土地管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协调

邱德禹

庆安县自然资源局,黑龙江庆安,152400

摘要: 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有着密切关系。生态保护是国家发展期间比较重视的内容,在农村土地管理和农地生态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明确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农地整理和生态保护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农村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促进农地生态的有效建设。
关键词: 农村;土地管理;生态保护
DOI:10.12721/ccn.2022.1570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农村土地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并实现对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农地生态环境,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提供良好条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可以将农村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功能体现出来,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主要目标,将土地整理工作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一、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土地管理是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促进各地区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改善农地利用环境和生产条件,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改善以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的质量水平比较低,高产田占据的比例比较少,而且土地后备资源量比较少,开发难度比较大,想要将农村土地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定要实现农地资源的科学运用,避免出现耕地浪费的情况,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农地整理在改善农业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农地整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之间的关系

1、积极影响

农村土地的科学整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通过采用多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土地结构进行优化与完善,这就会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搭配,恢复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此改善农村土地生态环境。

2、负面影响

(1)对整理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农地整理过程中实施的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例如拦蓄河水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水生生物生态过程中断等;修建灌排工程例如硬化渠道无法贮存水分以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充地下水;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不仅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还会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

(2)对植被的影响。农地整理特别是土地平整和田块归并以及梯田修筑,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积减少和退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原有生存空间减少。

(3)对土壤的影响。由于在农地整理项目中,不可避免要进行土地平整、土方开挖回填等涉及土壤的工程施工,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平整、路基渠床压实等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或者引发扬尘、沙尘暴,甚至是地质灾害。

三、农村土地管理的生态化设计

(1)田间路不宜使用混凝土结构,尽量采用土石铺路,混凝土结构不具透气性,导致花草树木无法生长,一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无法栖息,从而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该地方的生态平衡。

(2)渠道边坡不宜过陡,尽量设计为缓坡。渠道边坡是许多生物生长和栖息的地方,边坡太陡,渠道水位变化过快,很容易对边坡一带的动植物带来冲击,增加了两边生物的存活难度,因此在修建渠道时应该尽量延长渠道边坡的长度,以增加和稳定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修建复式断面的渠道。

(3)笔直无弯道渠道虽然最具经济效益,但就保持生物多样型来说,凹凸多变的渠道无疑是最佳的,笔直无弯道渠道水流湍急,不利周围生物的栖息和藏匿,多变渠道的渠道则可以阻挡、改变水流,稳定水温,同时渠道凹凸处也是许多生物理想的栖息地。

(4)渠道周围规划植栽。渠道周边缺植栽,造成日光直接照射,使日夜温度差很大,对生态的发展亦有不良影响。植栽可提供阴影,缓和水温的变化,制造野生动植物栖息的有利环境。

四、农村土地管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改变以往农村土地的管理方式,将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作为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农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对人们的各项行为进行科学引导。目前在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采用的土地整理措施比较多,通过开发未利用土地、对土地进行科学平整、建立路林沟渠配套设施等,来改善生产作业条件,但是对农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对农村土地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实现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加强农地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对农村土地管理进行科学引导,以此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明确农村土地管理对农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在开展农地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要加强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实现对影响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两者结合分析,以此实现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再次,根据农村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土地管理进行科学规划,要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现对各项整理工作的科学指导。农村土地管理规划属于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农地整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进行专项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将其作为农地整理专项规划的重要参考内容,对农村地区各项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实现对农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针对性的农地整理保障措施,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考核机制,对农村土地质量、数量和环境保护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农村土地保护任务比较严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要明确耕地保护内容,加强对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此提升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农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农村土地管理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农村土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对原来的农地生态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对农村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协调,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农业提供良好生产条件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促进综合效益的和谐发展,让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这是农地发展和管理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阚莉颖.农村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结合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8):23-24.

[2]陶楚南.浅析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0.

[3]李艳青.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时代农机,4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