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知识渊博的学问家。读书,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都在坚持的一件事。从书中,毛泽东领悟做人的内修之道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思想升华的途径,更是一种历史责任。
一、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一)青少年时期读书确立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饱读诗书,尝立志气。他读书起初是为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然后寻求他心中能够变动天下之心的“大本大源”,什么是“大本大源”?笔者理解就是支配历史前进和人生进步的根本规律。当然,在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这“大本大源”还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的阅读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的阅读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中国文史书。毛泽东认为“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1]1902年至1910年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私塾,熟读四书五经,推崇孔孟之道。在诵读经书的日子里,毛泽东渐渐地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是从《春秋》《左传》开始接触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在湖南一师读书前期,毛泽东读书重点是中国文史典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实学,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都一一研读,对于湖南讲求的经世致用之学,更是情有独钟。毛泽东每日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持之以恒。第二,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等著作都是毛泽东1912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阅读,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第三,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1915年毛泽东接触《新青年》杂志,思想受到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影响,发生了很大转变,从经史子集、“大本大源”中走出来,站在政治思想探索和改造中国实践的历史潮头。第四,《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1919年,为反对皖系军阀张敬尧,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后来他曾回忆说:有三本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使其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读书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十分注重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担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是“编书”。他亲拟编纂计划和具体书目《农民运动丛刊》,这套书主要是总结推广国内外特别是广东农民运动的革命经验。此时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探索,自觉地认清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依靠农民,只有把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中心问题上,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为毛泽东日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路线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1933年,在毛泽东遭受打击、靠边赋闲的时候,中央苏区一些自诩为“马列主义理论家”的领导批评毛泽东是“狭隘的经验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富农路线”。为了做到思想上的清醒,毛泽东渴望读到有用的书。当时毛主席读马列书很起劲,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看书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扰。1932-1934年期间,毛泽东抓紧时间,认真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总结革命经验,在理论上认清了王明“左”倾路线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性。
(三)延安时期读书确立了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阅读的黄金期。他读书的重点,一为军事,一为哲学。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他托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民党统治区购买了8本中外军事书籍,如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日本陆军教导学校编《战斗纲要》、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等,认真研读,还组织读书小组,把有作战经验的同志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1936年12月他在陕北的红军大学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还努力阅读他所能收集到的各种哲学书籍。毛泽东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实事求是、对立统一。
(四)新中国时期读书确立了毛泽东解决问题的理政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告别了戎马倥偬,毛泽东读书的范围更广更多样,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阅读。1958年,毛泽东下功夫研究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是斯大林经济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斯大林对苏联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想在书中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理论问题及解决办法。毛泽东在阅读此书过程中,作了批注,并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的批注和讲话,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2]这段话点出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也许就是毛泽东作为革命家为何一生博览群书的动力所在。
二、毛泽东的读书学习方法论
(一)不动笔墨不看书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身体力行这条读书方法。几十年里,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点点。毛泽东所写的读书批注,有的是读书时心有所想,情有所感,言有所论,有的是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这些读书批注,是他读书时善于思索的证明,也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珍贵材料。
(二)“攻书到底”
把阅读视为“攻书”,是古人的说法。毛泽东1938年3月15日在抗大的演讲中提出:“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攻读。”攻读的目的就是做到对书本探究到底: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温故而知新。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反复阅读经典书籍,因每次阅读背景不同、需求不同、心境不同、年龄不同,总是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这样,书中的价值内容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二是注重对照、对比研究。相一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不同的版本对照起来读,对比分析,得出自己的见解。三是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不光是自己读,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
(三)读“无字之书”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他常对同学们说,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所谓“无字之书”,就是社会实践。毛泽东一生做了大量社会调查,正是在调查中,他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后来毛泽东在总结调查研究经验的时候说: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是根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做周密的调查,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毛泽东把他的方法概括为两条,读书的时候一要善于联系,二要善于评论。联系是指在读书时把书中的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毛泽东常常把书中观点运用到带兵打仗、治军治党治国中来。评论是指对书中的观点不要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结合实践,敢于怀疑和批判。理论联系实践是毛泽东坚持终身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五)编书、荐书和讲书
编书、荐书、讲书,前提都是读书,而且是要精读之后才能去编去荐去讲,最终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毛泽东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引出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导风格和工作方法——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毛泽东始终相信,知识、理论有助于领导干部在实践行为上的选择。因此,需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或需要提倡什么精神的时候,他总是开列出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书目让干部们去读,以便打通思想。如果说荐书是希望他人自己领会,那么给人讲书则是直接向人宣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三、毛泽东读书观的现实启示
(一)学习要有问题驱动
毛泽东强调学习要有的放矢,说得就是带着问题学习。1911年,毛泽东初进长沙读书的时候,正值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酝酿着辛亥革命。为了提高认识能力,辨清时局,毛泽东如饥似渴地读书看报。当时,他很爱看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在潜心读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毛泽东渐渐地由君主立宪制立场,转到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一边。毛泽东就是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以前,领导干部普遍认为学习就是读书看报听讲座,这种理解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然有些狭隘。如今的学习是指人们因为需要解决某一问题,然后主动去搜索相关知识和信息,在借鉴前人思想智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此可见,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获取知识是学习的手段,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著名组织学习专家爱伦·毛姆特提出著名的学习公式:L(学习)=Q1(问题1)+P(获取知识)+Q2(问题2)。如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样而便捷,因此,当今时代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找准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3]所以,现阶段党员干部学习的关键是建立问题驱动意识。
(二)学习应该全面系统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近十万册。不能说所有的藏书毛泽东都读过,但有4000多册书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画。他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毛泽东的阅读不仅全面,而且系统。
现今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想做到全面系统,普遍面临两个困境,即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先说一下信息超载的问题:全世界每天有5000本书出版,超过5亿个字;抖音每天有几百万条短视频发布;微信公众号一天发布的原创文章,就超过三十万。现在全世界一天产生的信息总量,一个人倾其一生都不可能看完。知识碎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第二,信息的碎片化;第三,知识结构的碎片化。网络传播的内容多为碎片化知识,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没告诉你背后原理。长期接受碎片化知识,会使人们看待问题表面化、片面化,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避免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系统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4]因此,领导干部学习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明确主攻方向。现阶段领导干部学习的重点是:深入系统地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在领悟党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毛泽东认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他的阅读,都是围绕所从事的实际活动来展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做到思想上的清醒,毛泽东渴望读到有用的书。延安时期,他的阅读主要是为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阅读,侧重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5]。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解决个人或社会实践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三农”理论的创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中很多重要战略都是在马列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第二,善于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党员干部学以致用,不仅仅是指用其所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事情做好,还包括用其所学来改造主观世界,把人做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6]古人也讲“君子一日三省其身”,就是说要在不断的反思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触及自身灵魂的学习,算不上真正的学习,不把学习与加强党性修养联系起来,往往导致政治上理想信念不坚定,是非观念模糊。因此,当前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坚持学以致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立德修身、提升境界,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增强人格魅力。
小结
毛泽东的读书和倡导读书,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把读书学习当做党员干部增强学习本领和工作本领的必须且重要的途径。从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办成一个大学校”,到二十大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们党的目标和做法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兴学习之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注释:
[1]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8.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
[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
作者简介:李婷(1983- ),女,吉林长春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教育。
作者联系方式: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硅谷大街7337号,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邮政编码130103,电子邮箱659914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