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杨旭燕

陕西地建土地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研究提出的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地评估耕地适宜性,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农田产量,并保护生态环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升评价方法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模型,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5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土地整治工程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的一系列综合性工程措施。而耕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耕地的适宜性评价成为土地整治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耕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价耕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个因素,判断该土地是否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在土地整治工程中,耕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一、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现状

目前,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研究者们结合土地资源特点和工程需求,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上,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被广泛应用,通过专家评估和层次结构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遥感、GIS等工具被广泛运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指标标准化方法上,常用的最大-最小标准化和标准差标准化等方法被普遍使用。综合评价方法方面,加权线性组合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被广泛采用。这些方法通过将指标值与其权重相乘,并进行汇总计算,得出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在结果解释与应用方面,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被用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决策和规划,为土地利用、农田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完善,考虑更多土地资源特征和环境因素,以提高评价准确性。其次,在权重确定方法上,仍需加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权重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数据获取和处理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也需要加以关注,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不同地区和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并结合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同时,加强与政策和规划的衔接,将耕地适宜性评价成果纳入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决策流程中,促进土地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第一步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包括与耕地适宜性相关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要素。土壤质量是评价耕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考虑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保水能力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状况。水资源是评价耕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可以考虑年降水量、水源可靠性、灌溉条件等指标,以衡量土地供水能力和灌溉需求的匹配程度。气候条件也是评价耕地适宜性不可忽视的因素。可以考虑气温、日照时数、温度变化等指标,以评估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宜。地形地貌因素对耕地适宜性评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考虑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程度、坡度等指标,以评估对于机械作业和水资源利用的限制程度。生态环境是评价耕地适宜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可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区与耕地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状况等指标,以评估耕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了解土地整治工程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础,能够为后续的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指导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和决策。

2. 在权重确定方法上,仍需加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权重确定方法上需要加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权重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权重确定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各个指标在评价结果中的相对重要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了加强权重的确定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积极引入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权重的确定过程。专家具有丰富的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准确的判断。通过专家咨询法,组织专家进行讨论、评估和权衡,得出权重的初步确定结果。其次,将实际样本数据与专家意见相结合,进行权重的修正和优化。实际样本数据可以是历史数据或现场调研数据,可以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整治工程实际效果的贡献程度。通过分析实际数据,与专家意见进行对比和校验,修正权重的初步确定结果,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此外,还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等定量化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划分,建立权重的数学模型。AHP方法基于专家判断和相对重要性比较,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将主观判断转化为数值权重,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权重确定方法。最后,不断迭代和优化权重确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和反馈信息对权重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并保持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综上所述,通过引入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样本数据和运用定量化方法等措施,可以加强权重确定方法与实际情况的结合,提高权重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这样能够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为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依据[1]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中,数据获取与处理是评价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获取和有效处理数据可以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支持。数据获取阶段需要收集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农业部门、地质环境局、气象局、水资源部门等,利用他们提供的相关数据报告、统计年鉴、遥感图像等进行数据获取。获取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和数据转换等步骤。数据清洗主要是去除重复数据、修正错误数据和填补缺失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异常值检测可以排除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避免对评价结果产生干扰。数据转换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化处理,使其具备可比性。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可以对各个指标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程度进行描述和总结。空间分析可以探索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多因素分析可以探索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判断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对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需要进行验证和比对,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对于缺乏可靠数据的情况,可以利用模型推测或者利用专家经验进行填补,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结语

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是评估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可利用性和适宜程度的重要工具。合理的评价方法能够为土地整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业规划和决策。权重确定是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中关键的环节。通过引入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样本数据和运用定量化方法,可以加强权重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数据获取与处理也是评价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正确获取和有效处理数据,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并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评价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土地整治工程的需求,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土地整治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可以为保护和优化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畯文,魏朋,吴小东.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0):44-48+8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