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叶凤兰

广东省南雄市第一小学 512400

摘要: 语文是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科目,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古诗词、成语等内容都是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粹。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3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劳动积累,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教师需要探讨创新的教学策略,以解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问题,实现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昂首阔步的新阶段,青少年作为推动祖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可增强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学生人格修养。这是语文学科有效育人的重要目标,也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一步。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悠久历史、辉煌灿烂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少年优秀品质的核心一步。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一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除了关注单篇识字,进行文章主题挖掘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进行单元内容的统整性设计。指引学生梳理知识重点,掌握语文学习有效方法,形成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相辅相成式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对课内知识有效掌握,将所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外,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语言积累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意识。这样能够有效达成语文素养循序发展的要求,也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具备审美判断意识,为学生今后审美创造、整体感知与文化视野的拓展奠定有效基础。以传统文化渗透为依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体现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自身审美情趣获得显著提升,对各类文学常识的了解更加广泛,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全面进步。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丰富古诗词教学,优化传统文化渗入

丰富古诗词教学是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背后的哲理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学的独特感悟。同时,通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设计,使古诗词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其次,通过创设互动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积极参与度。此外,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频、视频等,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最后,通过相关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和创作,培养他们在语文学科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一系列策略有助于使古诗词教学成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有力工具。

(二)在培植学生爱国情怀的经典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学段的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爱国情怀的课文,这给了语文教师一个很好的教导平台,这些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校本文化学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在教《姓氏歌》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中华民族的百家姓氏,多姿多彩,其中有单姓和复姓;中国人口有十四亿之多,遍布于华夏广阔的土地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有一条强大的根——中华根,我们的紧密团结,就靠着这条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古老的中华文化,品味中国的百家姓的奇妙多姿吧!其次,教师将课文内容分为了两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例举的常见的单姓和复姓。文本共选取了十八个姓氏,它们的排列非常有意思,都以韵律短句的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三)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通过合理安排语文教学活动与传统节日相关,如春节、中秋节等,使学生在欢庆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通过节庆仪式、传统美食等元素,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结合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娱乐中融入文化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文学创作、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最后,通过相关评价方式,对学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一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观看“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等相关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学生长时间徜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感受到优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其次,在自学合作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并进行板演展示,这样不仅抓住了重点,让学生从从字里行间的品读中体会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重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完善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也要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育人。在唤醒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精彩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教学评价工作的落实,让学生将自己学习所得的精彩成果积极展示,让校园内外萦绕传统文化育人氛围,装点学生学习空间。并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迸发更多创新思维,以多学科教师共同评价,选出 文案之星、创意之星、绘画之星、手工之星、最佳合作小 组、最佳表演艺术奖、最佳摄影奖、民俗小达人等各类奖 项。

结语: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基、信念之本。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多样化的途径,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提高文化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佩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J].知识文库,2023,40(21):1-4.

[2]关洁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发扬光大[J].读写算,2023,(33):49-51.

[3]岳远岑.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天津教育,20234,(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