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媒体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载体与形式不断变化,这使得人们增加了对新媒体艺术的关注。作为一种技术趋势和潮流,全息影像的出现让新媒体艺术得到了新的诠释,艺术家能够通过全息影像的运用,使受众感官在艺术作品中极大地调动起来,带给受众多方位、深层次的全息体验。因此,研究新媒体艺术在全息体验下的交互路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媒体艺术的概况
与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装置艺术和现成品艺术等多种现代艺术不同,新媒体艺术的基本语言主要是电子媒介、光学媒介,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门类学科,其基础与核心是数字技术,因此又称作数码艺术,电脑图像CG画面是其基本表现方式。从范畴上看,新媒体艺术存在一定的确定性,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录像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对艺术品展开创作。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艺术目前已经逐渐渗透到现代化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
二、新媒体艺术和全息技术的关系
全息技术能够使人们的行为能力、创造思维得到强化,借助意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将人们的思维互动、感觉互动、情感互动和思想互动充分映射出来,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不同,因此其经验和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多重性、差异性,能够通过媒介在虚拟世界中产生一种感知体系[1]。在全系体验下摸索新语言、新技术,以嵌入式结构、嵌入式环境、嵌入式行为帮助受众构建一种界定自我、认清现实的新路径。由此不难看出,新媒体艺术和全息情境的结合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交互方式,在未来将会越来越迎合人们的艺术体验需求。
三、新媒体艺术在全息体验下的交互路径
(一)行为交互
人是新媒体艺术不可或缺的发生主体,如受众、艺术家等,二者所处立场有所差异,其中,受众是参与反映艺术的一方,艺术家则是创造艺术的一方,二者产生行为交互和艺术的情感诉求、环境营造存在直接关系。艺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交互,艺术家对作品的要求与个人意志则决定了交互的交过,通过全息技术和各种全息体验设备,让受众的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彼此交互,具体交互结果受作品内容所影响,当受众加入到艺术作品的二次互动创作时,那么艺术作品便能得到表层上的行为改变,该行为交互能够被感知与控制,但受众加入的体验与体验后的反思属于深层上的行为体验,该行为交互无法被感知与控制,但这也是许多艺术家希望表达的意境。
通常来讲,新媒体艺术的各种作品形态与结构会在行为交互下发生一定改变,这种改变对于艺术家来讲喜闻乐见。借助互动行为,受众能够对新媒体艺术有一个深入的体验,意识到其作品创作属于持续的一个过程,自身加入时将使其内在行为机制得到触发,推动物质的再生与解构,同时,艺术作品能够向可介入、开放式的状态进行变化,从而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独特的印记创造并留在全息体验情境中。
(二)虚实交互
艺术家可将虚实交互和全息技术有机结合,让人们裸眼或使用全息体验设备和虚拟世界影像展开互动,由于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彼此覆盖与叠加,因此能够使其获得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便是新媒体艺术想要获得的全息体验效果。通过全息技术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撑,艺术作品原有的交互体验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获得增强现实的虚实交互,添加人们的主观思维、内心情感,进入到人造的虚拟世界里与虚拟物品、虚拟人物展开人性化交互。由此可以发现,新媒体艺术具有虚实互动、重叠时空的交互逻辑。
(三)审美交互
新媒体艺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不会局限于单一主体,并且审美受众也不会局限于单一媒体,充分达到了统一、整合所有主体和全部媒体的目的。基于全息技术,审美体验属于寓情于景的体验,也就是说,人们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把自身主观情感向审美客体进行映射、转移。现阶段,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维度更多,且艺术语言组合也更多,因此将重点放在了各种审美感官体验融合上。伴随神经学科这类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能够避开繁琐的器官感官而对神经展开直接性的刺激,使受众可以在不通过器官感官的前提下对虚拟世界进行感知。
全息体验情境独有的感染力让新媒体艺术产生了立体化、维度化的体验路径,而且可以将新鲜、奇幻、每秒的心理、身体感受提供给审美主体,反过来,新媒体艺术也要求人们培养并提升多重审美感官体验水平,使个人审美软实力与艺术素养持续完善[2]。比如,在刘汉的作品《追寻线魂美》的展览现场中,借助全息屏、环幕投影等全息技术对剧场感与时空感进行构建,对我国的审美追求、哲学智慧积淀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诗意情境,使其获得游于画中的全息情境体验。由此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和全息体验的审美交互具有全息性、互动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把审美交互逻辑看作是情境的交融与主客体的统一。
结语:总而言之,研究新媒体艺术在全息体验下的交互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新媒体艺术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新媒体艺术和全息技术的关系,能够从行为交互、虚实交互和审美交互等角度把握新媒体艺术、全息体验的逻辑交互,从而摸索出新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形态与特征,将充分的理论参考提供给新媒体艺术,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翠云.新媒体艺术冲击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路径探索——评《当代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7):2130.
[2]陈丰.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评《艺术的传播:声乐教学艺术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07):111-112.
彭飞,女,1988年4月生,河南省新乡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