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那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也应积极探索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巧妙地融入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用以指导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建设。
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偏弱、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问题。此外,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重实战、轻理论,忽视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对学生思想觉悟、价值观的引导。课程思政隐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养分,将其融合于专业课程的若干知识点中并具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达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并行,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学观和设计观,并激发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在设计实践中自觉运用我国传统文化符号,提升设计的创新性,从而提高专业素养。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梳理
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适用于其中的思政元素既包括显性的元素,也包括有待挖掘的隐形思政元素,后者是最容易忽略却十分重要的元素。
1.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现代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现代设计又为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及焕发生机提供了载体,二者相互辉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整合与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地域性文化元素,并将传统文化巧妙运用于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拓宽现代设计的语言具有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提取与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益于培育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在设计实践中自觉承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 技艺) 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从业工作者的称呼。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工匠精神既包含着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还包含着追求道器合一、天人合一、追求卓越的造物精神。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坚守与创新,在实践类的专业课程中,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专注认真、追求极致等内涵品质应贯穿于课程作品表达的始终。
3.设计伦理
设计伦理在设计中起到了非常的积极的作用,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设计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对他投放市场的作品的设计方式负责。现代设计史上,一些反人类视觉美学、反大自然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已在北京成功举办十余届,其评选标准包括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山寨抄袭盲目崇洋、仿古折衷、拼凑等多项内容,旨在遏制丑陋建筑的出现,弘扬优秀的建筑文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这些典型案例都是课程思政资源库的重要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的正反比较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决定了设计作品落地之后的成功与否,设计师的设计操守和设计责任会对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4.大设计观
大设计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主体,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其着眼点在于建立科学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充分挖掘科学技术的功能意义和人文价值。这不仅从设计观念上,而且从设计的横向知识上,都对艺术设计类学生从事设计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大设计观可以作为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各门课程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中进行挖掘,引导学生保持一定的大设计观。其中,生态设计、绿色设计也是大设计观的内容,这种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感、关注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途径
课程理论教学中对知识的整合与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内容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和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在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教学中,需要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整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在课程理论教学中选取合适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与讲解。
首先,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各门课程都需要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各专业理论知识点中,尤其要关注某一设计历史的回溯部分。一是从设计理念层面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道器合一”的审美内涵。二是通过介绍传统造物设计(如中国陶瓷、家具、漆器等)的图片和设计理念,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三是结合近期热门大赛中的相关获奖作品,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案例加以分析,让学生领悟其设计手法,体会“民族的就是界的”之文化涵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诸多优秀设计作品都凝聚着本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审美的融合。例如,靳埭强的中国银行标志设计、陈幼坚的“茶语”茶馆标志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等。这类案例素材较多,教师经过梳理后十分易于融入理论讲解的知识点中。
其次,对于工匠精神、设计伦理、大设计观等课程思政元素,由于其更为隐性,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设置特别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融入。
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应用性融入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对理论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所有思政元素都能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得到体现。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作业设计理念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应从设计伦理、大设计观、设计价值、设计师品质等方面进行强化,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得以实施。
四、结束语
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手段,“如何融”与“如何用”才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通过深入地挖掘,发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包含有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设计伦理、大设计观等内容,其范围也不局限于此,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进行挖掘。最终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课外考察、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元素等不同教学元素相互融合,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全环节之中,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