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研究

向旭 史平 王慕瑶 杨立 许振起

天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天津,300041

摘要: 目的:探讨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实施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到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对照组(n=41,前臂皮瓣修复)与研究组(n=41,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对比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及皮瓣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皮瓣面积较对照组多,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时采取前臂皮瓣修复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均可获得良好的皮瓣成活率,与前壁皮瓣修复相比,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前臂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瓣成活率;并发症
DOI:10.12721/ccn.2024.1570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临床多采取手术控制病情进展并延长其生存期。但手术创伤性较大,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使得无法拉拢缝合,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患者发音、咀嚼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会影响其面部美观度[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局部邻位皮瓣、游离皮瓣等方式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均是常用的游离皮瓣修复手段,皮瓣制备灵活且组织量丰富[2]。为进一步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到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对照组(n=41,男24例,女17例),年龄50.43±3.54岁(34-75岁);研究组(n=41,男22例,女19例),年龄51.04±3.46岁(35-76岁),一般资料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口腔癌;(2)符合手术指征;(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认知或精神障碍,无法沟通;(2)凝血异常;(3)合并其他肿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1.3方法

对照组:该组采用前臂皮瓣修复术,术前采取艾伦试验确保术中切断内桡动脉后不会出现手掌缺血症状,观察病灶区域,分别在前臂肘部横纹中下方以及桡动脉线上腕横纹处各取1点将其相连,在连线的两侧对称取稍大于缺损区域的皮瓣。使用止血带,沿着皮瓣远心端将表皮切开,对静脉与桡动脉之间的皮瓣到臂浅筋膜处进行分离并结扎。皮瓣近中间部位沿着股前窝方向做一个纵向的切口,制备桡动/静脉、头血管蒂,制备完成后修整皮瓣受区部位,在显微镜下对皮瓣动脉和受区动脉相吻合,确保静脉回流顺利,对患者皮瓣静脉和受区静脉相吻合,对皮瓣区域的供血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负压引流,止血并将切口缝合。

研究组:该组采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在患者髌骨外上缘、髂前上棘各取一点相连,在距离连线中点内部2-3cm处做一个切口指导阔筋膜深面,将皮肤筋膜外翻,在股外侧找到符合要求的血管并切开深筋膜浅层,根据患者术后缺损状态将肌皮穿出的部位作为中心设计皮瓣大小,制备皮瓣以及血管蒂,再进行移植皮瓣操作,操作的方法参照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抗感染、输血等治疗。

1.4观察指标

(1)对比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皮瓣制作时间、皮瓣面积、住院时间及皮瓣成活率。

(2)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植皮区感染、瘙痒、色素沉着、暂时性功能障碍。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达、检验用t,计数资料用(%)表达、检验用x²,P<0.05说明有意义。

2 结果

2.1对比手术指标

两组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及皮瓣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皮瓣面积较对照组多,P<0.05,见表1。

表1对比手术指标(x̄±s)/[n(%)]

1.png

2.2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

2.png3 讨论

手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首选方式,能够有效切除肿瘤病灶,但手术作为创伤性操作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情况,对患者口腔功能与颌面部美观度均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术后缺损的治疗常采取前臂皮瓣修复以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技术,前臂皮瓣修复中皮瓣制备简单,质地较薄且有弹性,供区具有感觉神经且远离头颈部,但供区部位外露,无法直接拉拢缝合,需要植皮[3]。而股前外侧皮瓣设计灵活,供区较为隐蔽,血管蒂较长,皮瓣取用后能够直接拉拢缝合创面无需植皮,皮瓣薄厚适中,组织量丰富,对供区与受区的影响均较小[4]

本次研究中两组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及皮瓣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皮瓣面积较对照组多,P<0.05,分析原因考虑是两种修复方案均有较好的皮瓣成活率,前臂皮瓣厚度薄,接近口腔组织结构且血管分布较少,对血供以及血管吻合处理难度较低,术中操作相对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分析原因考虑是股前外侧皮瓣取自患者大腿外前侧,相较于前臂该处创面隐蔽,可减少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的情况,而该处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蒂有少量肌肉具有填塞和保护的作用,加上该处皮瓣提供区域较小,能够进行拉拢缝合,减少了创面损伤,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6]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治疗中采用前臂皮瓣修复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均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皮瓣成活率均较高,前臂皮瓣修复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但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在实际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修复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涛,钱永,刘韦淞,等. 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2019,14(11):1723-1726.

[2] 朱改芳,靳利敏,孙明磊. 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J]. 实用癌症杂志,2022,37(8):1269-1271,1275.

[3] 彭晖,叶茂昌,陈传俊,等.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颊癌术后口内外大面积联合缺损的临床效果[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35(4):233-236.

[4] 赖维.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0,10(16):63-64.

[5] 王亚东. 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4):92-93.

[6] 朱郁文,姚建,黄宏伟,等. 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1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