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精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表现手法独特,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策略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赏析能力。
一、抓诵读,赏诗韵
古诗词一般都讲究韵律,特别是其中的格律诗和词曲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要求,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节奏美,富有音乐美。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诵读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受和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读出古诗词美感的方法。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按音节兼顾诗句意义来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五言诗一般按“二一二”或者“二三”的节奏诵读,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也可读为“故人╱具鸡黍”。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节奏诵读,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然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在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后,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诵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抓方法,悟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中可以看到,通过诵读古诗词,体验其中的思想情感,领悟古诗词背后的意蕴,是学生学习古诗词要到达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大体意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让学生通过注释把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教师可以先讲述汪伦和李白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汪伦听说李白来到了自己的家乡之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我们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我们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十分高兴,欣然前往。可是到了桃花庄上一看,仅桃花潭一圈桃花,仅有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没有生气,反而和汪伦饮酒论诗,成了知己好友。然后,教师可以启迪学生想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和自己的偶像——大诗人李白离别,汪伦是怎样相送的呢?为什么汪伦偏偏等李白乘上小船即将要走时,才急急忙忙赶来相送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便将古诗的内容串联起来,学生结合插图和相关诗句,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很快就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抓诗景,品诗境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自然形态下的景,而是在特定情感的支配下经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它浸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而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只不过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依托物。”古诗词意境之美表现在情、意与境结合的妙合无间,并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对于学生归纳诗词的思想内容,领会意境美,不无裨益。
如,在《暮江吟》一诗中,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并提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残阳”“江”“露”“月”,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之想象成两幅图:夕阳斜照图、新月露珠图。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前两行“铺”“瑟”“红”几个关键字,感受夕阳独特的柔和,而江水因为受光不同,呈现出红色和碧色两种颜色,进而体会江水光色的瞬息变化;在后两行抓住“似珍珠”“似弓”两个比喻句,感受露珠的圆润光泽和月牙弯弯的形状美。最后,教师应通过整诗品读让学生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暮江风景图,并配以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品味诗中所创造出的和谐、宁静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抓诗眼,感诗情
“诗是情感表达宣泄的载体,无情感亦无诗,即使是哲理诗、咏物诗与现今流行的口水诗,那里面也是流露出了某种情感的。”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字、词,便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词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才得出的,读者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掌握了诗人的情感。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并适时地引入作者信息及创作背景资料、其他相关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老师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悲”字展开研讨,并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悲”字如何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为什么而悲?为谁而悲?根据诗意,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人是因为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思想内涵,老师相继出示了战争中老百姓苦难生活的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接着,老师展示了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感受陆游是为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为自己不能为国效力和不能驰骋疆场而悲。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迁移学法,抓住第三、四句“无忘”这个关键词,让学生继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一悲一盼之间反映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老师结合陆游生平,拓展延伸相关诗句,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于无声处接受爱国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语言积累。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传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保证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爱菊.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欣赏在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9(2):180-181.
[2]刘益善.刘益善文集2散文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