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影响

尚金星

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 目的 研究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影响 方法 采用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8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两组进行治疗后对比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Th1、Th2、Th17数据的具体情况 结果 研究组进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后其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对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NHISS 评分、GCS 评分以及 ADL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h1、Th2、Th17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调节免疫细胞因子Th1、Th2、Th17水平,提升患者术后意识水平恢复以及生活能力,减轻对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对脑胶质瘤患者临床治疗具有较高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Th1、Th2、Th17细胞因子
DOI:10.12721/ccn.2025.1577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35.2%~61%,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脑肿瘤中占比最高,目前发病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品、长期不良生活规律或者头部严重外伤都是病发的危险因素[1]。也有数据显示致癌物甲基业硝脲或乙基亚硝脲口服或静注都可致脑胶质瘤,也可能由于遗传导致。脑胶质瘤初期常表现为间歇性、搏动性或肿胀感头痛,清晨频繁呕吐,后期会致使癫痫发作、感觉障碍、耳鸣幻听或是命名性失语等[2]。以至脑胶质瘤的治疗被神经外科列入重点研究,本研究对我院脑胶质瘤患者实施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分析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具体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80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配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女性41例,男性49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8.62±6.8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6±0.92)年,研究组女性42例,男性48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48.96±6.2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98±0.8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开颅手术,研究组进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常规开颅手术

根据肿瘤的位置决定切口的位置,皮瓣形成后翻开,按常规方法行骨瓣或骨窗开颅。按常规方法做硬膜瓣,并翻转至中线侧。如果硬膜下张力大,可在切开硬膜前静脉快速滴注脱水药物。硬脑膜切开后,先确定肿瘤的确切位置,以及肿瘤的大小和范围。脑胶质瘤一般是呈灰黄色或者黄白色。有的脑胶质瘤是硬的,也有软的。为找准脑胶质瘤,必要的话,可以用B超探查,来确定肿瘤在颅骨的位置和性质。若肿瘤与脑组织界限清楚,位置不深,则应力求肉眼看到全切。若肿瘤与脑组织界限不清楚,可以将脑压板与肿瘤周围的白质水肿区分离,然后用吸引器吸出破裂的组织,电凝并切断肿瘤血管,将其完全切除。电凝并切断脑回流至上矢状窦的桥静脉,额叶由纵裂向外牵开,将大脑半球内侧的动脉分支切断,不过要注意保留大脑前动脉主干。然后在迂回中央前2cm处,将皮层血管电凝或夹去,并切断蛛网膜,切开大脑皮层,可以用脑压板将脑组织分离到大脑内侧。遇到血管就电凝并切断。电凝后将嗅球从筛板上剥下,额叶就可完全切除了。

1.2.2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

使用了ASA一602S脑立体定向计和ASA一620立体定向计系统。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设置立体定向框架,并进行1.5TMRI定位扫描(SE序列,层厚3 rain,层间距为0,分别行T1WI、T2WI,必要时行增强扫描)。在扫描后进行图像数据转换并进入手术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图像三维重建,通过调节窗宽、窗位等,使患者的周边位置显示更加清晰。针对肿瘤的位置和距颅表深度绘制出最优的人颅位置的手术轨迹,并测算出引导针的a、B角度数,以标记引导针将周围肿瘤切除的范围和成功程度。以引导针在头皮上的所指位置为圆心选择垂直切口或弯曲切口,再按照病灶直径选用适宜的环钻(直径25mm和50mm)开颅,以十字形剪开硬膜,并在导针指引下选取适宜的脑沟入路,在显微镜下全面显示肿瘤,发现瘤体病灶后,切除导针指引的肿瘤范围后,进行完全止痛,并彻底缝合硬脑膜,重新复位骨瓣,分层缝合头皮各层,拆除定向仪框架。

1.3 疗效标准

术后3个月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4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β-内啡肽(β-EP) 和精氨酸升压素(AVP)水平并进行记录对比。参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对术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ADL评分及NIHSS评分进行对比,NIHSS评分,分值范围0~42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GCS评分通过肢体运动、语言及眼反应进行,分值范围0~15分,分数越高患者状态越优。 ADL评分分值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孵育特异性抗体测定 Th1、Th2、Th17 细胞免疫水平,并记录数据进行两组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对比

进行治疗后两组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均有降低,研究组AVP、β-E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对比(x̄±s)

截图1741933689.png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GCS、ADL、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S、ADL、NIHSS评分对比(x̄±s)

截图1741933698.png

2.3 进行治疗后两组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术后两组Th1、Th2、Th17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h1呈现升高,Th2、Th17降低,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Th1、Th2、Th17水平对比(x̄±s)

截图1741933707.png

3. 讨论

脑胶质瘤多发于年轻或中年群体,属于神经外科医疗治疗难点,该病症左侧大脑的发病率要比右侧大脑,且脑胶质瘤的逆生长的特性使其生长部位在脑功能区及脑深部,在手术过程中极容易影响到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创伤及危害[3]。目前呈现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较低的治愈率,严重危及的人们生命安全,对此脑胶质瘤治疗受到神经医学科室的重点研究和关注[4]

目前对脑胶质瘤普遍采用手术切除作为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肿瘤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其边界不清导致手术全切困难,传统的开颅手术对患者脑部正常组织损伤过大,其治疗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过大,极易导致复发情况[5]。传统开颅手术对脑胶质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传统开颅手术首先进行颅脑开创,充分暴露胶质瘤中心及周围浸润部分,在手术过程中因不同患者脑颅内部或肿瘤情况的不同,需要通过医生的主观视觉判断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限,很难保证切除的精准度,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容易出现病灶组织的残留和正常组织的缺损[6]。且手术创面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及预后,难以保证复发情况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痛苦,不利于患者生命的延续。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的出现,将立体定向技术和计算机影像技术相结合,将颅脑肿瘤情况和脑组织及肿瘤病灶之间的关联采用计算机影像技术显示出来,在开颅前为患者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并制定优质的治疗方案。通过MRI清晰明确的分析胶质瘤与正常组织的连接处,正确的选择开颅点和手术实施范围,实现不损伤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完整切除肿瘤,能够更精准地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7]。该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在头皮、骨窗、切口最小化的情况下有效进行手术,对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准分的准备和更精确的位置计算,有效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最大化地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手术中的死亡率和不良情况的发生率[8]

综上所述,对脑胶质瘤患者实施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具有良好的影响,此手术方式有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细胞因子,此方法创伤性小、疗愈疗效更高,对其神经功能和免疫细胞伤害小,在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意.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4):130-133.

[2]周保丹,李君,高飞,乔卿均,董辉.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肽水平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08):1118-1120.

[3]朱海,高鹏.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02):210-213.

[4]毛淑琴.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2):109-110.

[5]李月,郑燎源.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100B、髓鞘碱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06):119-123.

[6]赵军,吴胜波,李品群,方洪伟.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0,47(04):387-390.

[7]周相军,朱娜娜,李浩.比较开颅脑胶质瘤切除术与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02):88-89.

[8]卜雄建,朱峰,刘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03):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