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癌症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健康挑战,尽管癌症科学、早期检测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肿瘤护理实践中同时面临的压力仍在不断增加且持续不断[1]。在大多数国家,癌症仍然是过早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这意味着卫生系统需要受过教育、经验丰富的肿瘤科护士作为核心,以提供安全和人道的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肿瘤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使得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肿瘤患者们的康复之路就一帆风顺。相反,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症状的困扰[2],这些症状不仅源于疾病本身,还与治疗手段密切相关,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患者和家属以及护理人员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和巨大的难题。
近代肿瘤学科的发展,使得医学界对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生存率、病死率相比,生命质量更能全面反映患者的治愈效果和康复情况。因此,在癌症护理中,症状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症状管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还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3]。一切患者均施行化疗。惯例组患者施行静脉留置针用药及护理,惯例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时严厉依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及时替换输液接头[4],定时监测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呈现红肿、反常时及时向医师陈述。
PICC组患者施行PICC给药及护理。①置管护理:穿刺时挑选患者静脉适宜方位作为穿刺点;辅导患者将手臂外展,沿静脉走向测定患者穿刺部位至腋下、左胸锁骨关节、后向第3根肋骨空隙间隔,并测定患者上臂臂围,依据丈量成果断定患者插管长度。插管时对患者穿刺部位消毒,并对导管施行生理盐水预处理,修剪导管长度,运用导管鞘辅佐穿刺,进针视点坚持15°~30°,患者呈现回血时,施行送鞘,并将穿刺针撤出,沿导管鞘将导管匀速置入患者中心静脉部位,撤出导管鞘[5]、导丝等,衔接设备,并对体外部分导管施行固定。②导管固定:加强患者导管固定监护,并辅导患者日常日子中加强导管保护,医治进程中防止大幅度活动或剧烈运动,日常防止揉捏、弯折导管,呈现导管反常脱出时需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施行相关处理。③导管堵塞护理:及时查看导管情况,患者医治后需及时封管处理,若呈现导管堵塞情况及时疏通,必要时需从头置管。④皮肤护理:定时监测皮肤情况,为患者替换敷料,坚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枯燥,防备感染;辅导患者洗澡时需加强穿刺部位保护,可采纳保鲜膜掩盖置管部位,防止置管部位污染。
癌症在肿瘤护理中,静脉给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存在反复穿刺、血管损伤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效果[6]。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新型的输液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护理中。本文旨在分析经外周穿刺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目标。①剖析总结两种用药护理办法下患者并发症发作情况。②剖析总结两种用药护理办法下患者护理满足度情况。点评内容为:置管操作、护理心情、护理质量、并发症等,总分100分,评分>90分表明满足,评分70~90分表明根本满足,评分<70分表明不满足。满足度=(满足+根本满足)例数/总例数×100%[7]。③比照两种用药护理办法下患者导管或留置针留置时刻情况。④比照两种用药护理办法下患者医治进程舒适度及疾病不断定感情况。医治舒适度点评内容分为生理、心思、日子三项[8],每项0~10分,总分0~30分,评分凹凸与患者医治舒适度成正相关。疾病不断定感采纳疾病不断定感量表(medical uncertainty inventory scale,MUIS)点评,包含34个条目,每条分为1~5分,总分34~170分,评分凹凸与患者疾病不断定感心情凹凸成正相关。详细描述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可以采用回顾性分析或前瞻性研究等方法,对比经外周穿刺与传统静脉穿刺在肿瘤护理中的效果差异[9]。
PICC组患者导管留置时刻更长,且PICC组患者医治进程舒适度评分更高,患者疾病不断定感评分更低。疾病不断定感可反响患者医治中心情状况,随疾病不断定感加剧患者医治依从性也会遭到必定影响,提示施行PICC置管时对患者身心损害更小,对患者耐受性要求更低,更利于患者承受
并发症是化疗患者留置導管或留置针中较为重要的护理内容,并发症的呈现不只会加剧患者身体苦楚,添加患者医治费用,严峻时还会影响患者医治作用,导致患者病况加剧,影响患者预后。本研讨中PICC组患者并发症发作率2.9%,较惯例组(20.6%)显着下降。在张娟等的研讨中,施行PICC置管护理时导管脱管、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发作率分别为3.1%、1.6%、3.1%、4.7%、6.3%,各并发症发作率也较低[10],提示施行PICC置管及护理进程对防备置管并发症具有显著作用。
本次谈讨在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出PICC置管的优势较多,首要触及以下几点:①PICC与传统静脉留置针比较,其可长时刻留置,置管时刻可达数周至数月,可有用防止患者重复穿刺引起的苦楚,也可防止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损害、药液渗漏、部分皮肤硬结等,削减静脉炎发作[11];②化疗药物毒性较大,PICC将导管远端置于接近心脏的大静脉处,与传统静脉留置针比较,经PICC给药时大静脉处血流丰厚,可促进药物快速稀释,快速进入血液循环,防止导管端口药物浓度过高引起血管影响,削减静脉血管损害,削减静脉炎的发作[12];③经PICC给药可削减化疗药物对血管影响及损害,减轻患者医治苦楚,削减患者不良反响,也提高患者医治舒适感,可在必定程度上改进患者医治依从性,确保医治进程顺畅施行[13]。本研讨中PICC组仅呈现1例皮肤过敏,提示PICC置管后需施行针对性护理,以削减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医治舒适性。
综上所述,在肿瘤护理中运用PICC置管的作用优秀,可推广运用。
三、经外周穿刺技术要点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指由外周静脉,主要指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固定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穿刺步骤及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患者采用平卧位置,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心内下1.5-3.0cm。
2.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扎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4. 注意进针角度的选择: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45°或接近45°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选择超过40°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向静脉,选择10-45°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20-30°进针。
5. 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6. 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
7. 拔针后的护理: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14],一般不致皮下淤血。
8. 心理素质与信任: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需要注意的是穿刺部位的选择,贵要静脉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少且分支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是穿刺的最佳靶血管。第二、肘中静脉正位于肘窝处,头静脉发生穿刺失败和送管困难的概率较高,穿刺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穿刺途径。第三、经皮下隧道法进行穿刺点选择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穿刺时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即将导管插入到预定长度。穿刺速度、进皮速度要快,穿刺血管时要缓慢,血管损伤小、渗血小。
四、临床护理路径方法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与记录。其具体内容如下:
1置管前评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化疗方案、药物过敏史等信息,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置管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目的,只管用电和制管过程中如何配合?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查看病例,了解患者有无置管禁忌症。我血小板结果是否正常?在预定插管部位是否有血栓形成。签订署相关意见书。并进行知识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PICC置管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置管后的护理需要预防感染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保持穿刺点的干净。伺候第二天应照无菌技术消毒穿刺点并更换敷贴。敷贴应是透气抗菌为好,之后5-7天更换一次。如有发热流汗多的患者,敷贴浸润的现象应及时更换,并观察词典情况,有无红肿热痛及肾血,肾液,分泌物等,如发现穿刺点红肿,有分泌物是应立即更换敷贴并密切检测体温。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现象,应拔出管道,做出导管尖端细菌培养。肝素帽则应每周更换一次。3预防导管堵塞,静脉注射脂肪乳、血液制品后应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每天封管一次,发现血液大量回流或导管堵塞时,应立即用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后再封管。4预防导管脱落,应选择与皮肤贴合性较好的敷贴,更换敷贴时应由下往上掀开,如发现敷贴褶皱或卷边应立即更换,妥善固定,如遇导管脱落,严禁消毒后回送。
五、结论与展望
经外周穿刺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其在保护上肢静脉上有不错的效果,并减少静脉炎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在未来经外周穿刺在肿瘤护理中应用会更加广泛,为肿瘤护理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肿瘤化疗是当前临床上针对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化疗药物的强刺激性和血管毒性,传统的输液方式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血管损伤风险。因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为了肿瘤化疗中常见的输液方式。然而,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感染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探讨如何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我们要确保置管的顺畅、安全,以及预防并减少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化疗带来的身心压力。PICC置管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既要求我们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也要求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