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辩证思维指导下运用宗教心理疗法治疗焦虑症患者的讨论

​姚芡芡 刘丽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646000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心理干预方法对焦虑症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心理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被许多研究人员所提及,但是宗教心理疗法是宗教发展而来的产物,我们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为指导,正确运用宗教心理疗法发挥对焦虑症治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辩证思维;宗教心理疗法;焦虑症
DOI:10.12721/ccn.2021.15702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焦虑症 (anxiety disorders) , 又称之为焦虑性神经疾病, 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病症, 主要特征为焦虑性情绪的体验。焦虑症患者, 通常伴有植物神经性功能失调的症状, 如尿频、出汗、手抖心悸等症状,有些严重的焦虑症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残与他残的倾向,对焦虑症患者本身及家人朋友都产生生命健康的威胁[1] 。随着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患焦虑症人群越来越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时间处于焦虑异常心理,持续焦虑会对患者身体带来严重后果,有研究显示焦虑情绪会使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升高[2]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一直是关注的话题,对于焦虑症的干预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认知干预、药物干预、中医治疗等。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的复杂性,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不一,这就需要新的治疗方法综合的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现阶段有学者提出宗教的心理干预的方法来对心理问题患者进行干预。宗教心理干预法是由宗教发展而来的产物,如日本净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养法演变而来的内观法[3]、禅学发展而来的超觉静坐[4]等。它本身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同时焦虑症又存在复杂性,如何在辩证思维指导下运用宗教心理方法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是此次研究探讨的重要内容。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要看清事物的两面性[5]。科学的研究必须要建立辩证思维,特别是科学研究高分化的现在,更是要将科学研究和辩证思维相联系。在研究宗教心理疗法对焦虑症的作用时应该以辩证思维作为指导,有助于研究更为科学、具体、全面。

一.以辩证思维联系观运用宗教心理方法

焦虑症是一种多因素、多结果的这样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焦虑症,运用联系的方法来干预焦虑症。焦虑症形成原因是多样,发生与遗传、个性、社会关系、认知思维能力、社会压力等都有关系,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导致的这样一种疾病。同时每个患者个性心理具有复杂性,焦虑表现形式、发生程度各有不同。也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的表现。焦虑症患者会表现出心理紧张、敏感、易怒等心理问题,持续高压紧张状态又会导致心脑血管等健康问题的发生,Heather M Johnson[8] 在综述中,寻找众多证据表明焦虑症与高血压成正相关的联系,并且为更大的纵向研究提供了机制假设。同时焦虑症状也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焦虑症患者总是会担心别人对自身的看法,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不自信、自卑,甚至不敢与他人说话交流。因此我们在针对焦虑症患者采取宗教心理方法时要以联系观为指导,要考虑到疾病复杂性、致病因素的多样性,采取与其他心理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措施。比如,焦虑患者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学习压力过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个性特征是争强好胜,表现出心理紧张焦虑,不能集中注意力到自己学习中,影响自己学习。针对患者我们在进行宗教心理干预方法的同时可以联合进行认知行为能力的干预。通过宗教心理干预使患者焦虑情绪得以平复,内心恢复宁静,同时通过认知干预疗法,逐渐改变自己的看法,换个角度来看待学习,从而改变因学习压力给患者带来的焦虑问题。孟祥寒 通过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放松训练与宗教心理干预法—正念训练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缓解作用。表明在运用宗教心理干预法时与其他心理干预法相联系,对焦虑症的缓解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宗教心理方法运用还需运用联系观点与各国的实际相联系,与各个领域的焦虑症患者的特征相适应,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照搬运用。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的转变,同时伴随着近年来焦虑问题逐年增加,人们越来越更加重视焦虑问题,焦虑症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干预,患者可能走向极端,因此我们要在辩证思维指导下,运用矛盾观、因果观、联系观、发展观作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摒弃其宗教色彩,认清焦虑症的复杂性,以更好运用正确宗教心理干预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焦虑症,同是能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宗教心理干预方法对焦虑症的作用,也为宗教心理方法应用于其他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Nielsen Sara Kerstine Kaya,Do emotion regulation, attentional control, and attachment style predict response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 an investigation in clinical settings.[J]. Psychotherapy research :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otherapy Research,2019,29(8).

[2]Rodrigues Priscila Aparecid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19,15.

[3] 稻永和丰、他:集中内观の治疗效果について[J].内观医学, 2000, 2 (1) :19-26.

[4]李温霞,尹红梅,杨扬,等 . 超觉静坐训练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7): 560-562.

[5]纪 明.论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08(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