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娟兰 文香艳

岩泉镇学校岩市小学,湖南郴州,424225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预习、多元互动阅读和课后拓展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习潜能。在课堂上,利用小组研讨、角色扮演和思维导图等多元化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思维与创造力。课后,通过创意作业和共读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绩,还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DOI:10.12721/ccn.2024.1573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索和实践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预习激发自主探索兴趣、阅读多元互动深化文本理解、课后拓展阅读巩固并发散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预习激发自主探索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任务,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深入探讨课文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化被动为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例如,在教授《姓氏歌》时,预习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桥梁,更是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潜能的钥匙。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对歌曲中提到的姓氏进行归类,如按照笔画数量、部首或是历史渊源进行分类,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姓氏的多样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些姓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历史故事或文化内涵,如“张”姓为何在中国如此普遍,它与哪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联。在其学习中,教师应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通过观察插图预测文本内容,或是利用标注、做笔记等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如“李”姓旁边或许画着一棵李子树,这既是对姓氏来源的一种形象解释,也暗示了该姓氏与自然界的联系。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思考《姓氏歌》为何选择这些姓氏进行编排,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寓意或规律,这样的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预习时,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姓氏的读音、写法或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如“为什么‘王’姓在歌曲中排在较前的位置?”或“‘赵’姓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问题可以是对文本的直接疑惑,也可以是对姓氏文化的深入探索。教师可以收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切入点,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互动性。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还能在探索与发现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多元互动,深化文本理解

通过策划多元化的活动,如小组研讨、角色扮演和思维导图等,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文本理解。

例如,在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植物繁衍的奥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研讨环节,聚焦“植物如何巧妙利用自然环境传播种子”的主题。学生可以围绕课文中的实例,如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种子、苍耳利用动物皮毛传播种子等,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植物传播方式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方式给他们的启示。如有学生可能会提到,蒲公英的种子轻盈易飞,能够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生根发芽,这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植物妈妈的智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某种植物,如蒲公英或苍耳,通过表演来展示它们如何传播种子。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穿上自制的服装,模仿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如扮演蒲公英的学生可以手持羽毛,轻轻吹动,模拟风力传播种子的场景;扮演苍耳的学生则可以穿上带有刺的服装,模仿苍耳种子如何利用动物皮毛进行传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其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植物妈妈们的繁衍策略,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等。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每种策略下的具体植物及其特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如在风力传播这一分支下,学生可以添加蒲公英、柳树等植物,并标注它们的种子特点,如轻盈易飞、带有绒毛等。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文本的整体架构和主要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涵。通过策划多元化的活动,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的文本内涵,还能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文本理解。通过以上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课后拓展阅读,巩固并发散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及推广亲子共读和同伴共读等活动,教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花的学校》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创意写作作业。这项作业要求学生设想自己是一朵在花的学校里学习的花朵,描述自己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花瓣的质地等,以及自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如土壤、阳光、水分的需求,生长周期的变化等。同时,学生还需要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自己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繁衍,如鲜艳的颜色如何吸引昆虫授粉,特定的生长习性如何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花卉的奥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花卉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些书籍或文章可以介绍不同种类花卉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有趣知识。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花卉的生长环境和生存智慧,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亲子共读活动,与孩子一起阅读其课文,并讨论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道理。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花卉的美丽与生命力,引导孩子关注自然界中的细微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组织同伴共读活动。在课后,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阅读其课文,并分享阅读心得和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难题。通过以上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效果研究表明,预习、多元互动阅读和课后拓展阅读等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预习任务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元互动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构建了全面而深入的文本理解。课后拓展阅读则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绩,还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雁.探究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互动软件,2023(7).

[2]梁栋盛.探究式阅读如何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J].课堂内外,2023(2).